突出“破”“立”“降”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之一
记者刘羊旸、安娜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部署,提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经济发展要有新动能,‘破’‘立’‘降’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说。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则要从供给侧入手,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做好8项重点工作的首项工作。
去产能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有待完善;房地产领域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降成本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制造业发展困难犹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需不断深化。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专家指出,经济发展阶段转换后的主要挑战在于,在保持可争取的增长速度的同时,如何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挑战转换为新的发展机遇,切实、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突出“破”“立”“降”。
“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张春晓说,在供给侧推进中需全要素发力,全要素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中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企业家才能等各要素全面发力,才能实现内涵式的增长,使经济有质量的全面提升。同时,要重点解决区域、产业、环境、城乡、要素投入、收入等结构性问题,促进各方面协调、协同发展。
“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
“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破除无效供给,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在‘破’的基础上,加快培育新动能,运用技术进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说,同时,还要在“降”上下功夫。继续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不断降低企业的税负水平等;企业自身也要“瘦身健体”降低成本,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明年要分解落实年度钢铁去产能任务,加强对重点省份的督导检查,建立打击“地条钢”长效机制。推动出台有效处置“僵尸企业”以及金融债务处置的意见,鼓励先进企业兼并重组并淘汰落后产能。同时,继续推进简政放权,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日前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透露,2018年将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推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从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结构性优产能为主,加快推动“僵尸企业”出清,加大力度治理“红顶中介”等。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之二
记者 王希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做好8项重点工作,其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是任务之一。
“无论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需要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性,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说,市场主体有活力,高质量发展才有源头活水。
近年来,我国“放管服”等多项改革不断深化,营造了更好的市场和制度环境,激发出经济内生动力和市场主体活力。目前,我国市场主体已达9000多万户,其中企业约3000万户。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企业平均每天达1.65万户,继续保持较快增势。
但不容回避的是,各类市场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业内专家表示,下一步,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是重要着力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围绕管资本为主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明确做强做优做大的对象是“国有资本”,而非“国有企业”,有利于国有经济布局优化,推动国企结构调整与重组、“僵尸企业”处置等实现更大进展。同时,会议对国资改革的新部署,将助推国企更充分地走向市场。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更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诉求。
此次会议明确,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其中,“落实保护产权政策”“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等表述格外引人关注。
有恒产者有恒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全面保护各类产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和投资意愿。
“一个案例的影响力可能不亚于一沓文件。”王军表示,抓住有代表性的案例依法甄别纠正,是落实保护产权政策的实质性举措,对民营企业家群体坚定信心、改善预期意义重大。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关键在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此次会议明确,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 公平竞争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包含国企、民企、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最渴望的是稳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就要给各类市场主体“公平感”。要以全面实施负面清单制度为突破口,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日前表示,明年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向深度广度扩展上取得新突破,促进市场主体活跃发展;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取得新突破,着力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还要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党的十九大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微观主体有活力,不仅要企业有活力,更为关键的是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表示,要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微制度创新,细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等体制机制,形成让企业家心安、让科技人员心宽、让党政干部心热、让创业人员心动的发展环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之三
记者董峻、杨静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列为8项重点工作之一,并提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
从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成为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农业农村发展迎来历史机遇期
农业生产经营人员降至31422万人,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转向非农业为主,乡村旅游将超50亿人次;
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为解放农村生产力提供了方向……
近年来,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农村面貌和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同时,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措施,关键在于土地政策、产权制度、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这四个方面,要按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体制机制。
国家发改委已确定,明年农业农村发展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就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重大举措,科学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靠深化改革将好政策落实到位
6年前,云南寻甸县柯渡镇新村圆梦花卉种植销售合作社负责人杨忠朝,为了流转76亩土地,花了不少工夫。现如今,合作社流转土地的面积超过300亩,当地不少有土地的村民还想参加土地流转。但是,杨忠朝担心土地承包期到期问题,不敢在设施农业上投入太多。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让杨忠朝感到欣喜——“现在就能放心地对花卉大棚进行提升改造了,到时就能圆了致富梦。”他说。
二轮土地延包30年的政策“利好”,彰显了中央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决心。而好政策需要用改革的办法落实到位。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正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
目前,各地正在开展的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对推动“三权”分置有基础性的作用,促进了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抵押融资,推动了农业人口城镇化进程。
据农业部最新统计,全国2.3亿农户中流转土地的已超过7000万户,比例近30%;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6亿亩,约占承包地的1/3。
农业产业从增产转向提质
乡村振兴不仅是农民生活富裕,还要健全体系支撑,实现产业兴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对此,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认为,三大体系彼此联结、相生相伴,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现代农业的体系支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其中,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产业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迫切要求,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支撑,也是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有效途径,还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今后,国家将进一步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构建科学合理发展格局——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之四
记者张辛欣、安蓓、何宗渝
下好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近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新版图”正在浮现,百姓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撑起协调发展大格局
今年10月起,吉利伦敦电动汽车公司的TX5汽车零部件开始通过中欧班列运抵义乌,不仅运费少了,时间短了,企业效率也明显提升。
到目前,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近7000列,为中国从沿海到内陆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十三五”时期和更长时期的发展,逐步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中国发展谋篇布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产业发展。
“这是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基础上的拓展、加强和深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说,所谓拓展,主要就“一带一路”建设而言,将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与区域发展相对接;所谓加强,主要就长江经济带发展而言,促进东中西三大板块协调发展;所谓深化,主要就京津冀协同发展而言,率先改革突破为全国提供经验。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说,下一步,将在实际操作中深化、细化、实化区域政策,健全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协调机制,增强针对性、体现区别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创新驱动勾勒区域发展“新版图”
我国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批经济发展新高地逐步形成。
一台双臂机器人轻松将两件电子元器件吸起、转移至工作台面,另一台机器人随即开始焊接作业……在重庆两江机器人展示中心,原本需要10名工人的作业线如今仅需1名技术人员值守。正是看中了重庆的汽车、电子产业升级需求,全球排名前五位的机器人企业中已有4家在此布局。
近年来,积极吸纳、移植高端生产要素和技术,中国西北角正在“旧貌换新颜”。
在东北,代表先进制造的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在中部,光纤光缆逐步成为优势产业;在东部沿海,人工智能等前沿创新加速涌现……根据国土的区域空间布局、生产要素条件和研发制造基础,我国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通过创新推动形成经济发展“新版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对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等地发展提出方向和要求。“这既表明了政策的连续性,又体现了差异化发展。”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说,比如,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优先位置,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作用,东部率先发展则旨在发挥重要增长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协调发展,也要在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会议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作出部署。推动落后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关键领域“填平补齐”,中国经济将焕发更持久活力。
以人为本突出“获得感”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生活质量和创造财富一样重要。
“过去主要解决‘有没有’,现在则要着力突破‘好不好’。”李北光说,区域、城乡发展尤须坚持问题导向,在“人”字上做文章。
收入分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养老并轨……近年来,持续不断的民生红利提升了百姓的公平感;从打好精准脱贫等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再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系列部署兼顾效率和公平,区域发展“人情味”逐步显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
“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而是以人的生活水平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有为说。
专家认为,这个目标纠正了一些关于区域发展就是搞搞工程建设,通过更快增长弥补短板等观点,是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指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城市的发展也更加注重人本理念。在区域协调的背景下去看城市群发展,在城市群背景下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发展之路也是此次会议亮点之一。这再次表明城镇化不是将农业转移人口简单地向城镇集中,而是因地制宜,更加注重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更强调谋篇布局。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开启新时代开放新征程——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之五
记者 于佳欣
2018年,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开启开放的新征程?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明了方向: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全面开放新格局是顺应新时代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要全面开放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在市场准入、营商环境等方面对标国际依然存在差距,需要通过全面开放来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立开放发展新理念,对外开放成绩显赫:实现了向进出口并重大国的转变,服务贸易居世界第二,利用外资规模居世界前三,对外投资规模居世界第二,全球经济话语权不断提升,已经初步成为经贸大国。
过去的经验证明,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不发展。在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开放也要更上层次和水平。那么,全面开放新格局到底“新”在哪?如何推动这一新格局的形成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在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上进一步拓展,更要在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拓展。
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首先要进一步拓展思想观念的开放。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依然不乏质疑开放的声音。比如,我国转向内需发展后,外贸是不是不重要了?随着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外资在中国地位是否下降了?对外投资领域出现的非理性现象是不是意味着要放缓“走出去”步伐?
“站在新起点上,要对开放有新的认识和战略考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说,新时代开放的目标和战略都要与时俱进,要更好地利用全球市场资源,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创新能力和结构升级。
具体来说,开放要从过去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演变为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的目标,以及实现我国和国际社会互利共赢的目标。
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还要进一步拓展结构布局的开放。
十九大报告提出,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而“一带一路”建设恰好既能弥补内陆沿边开放的短板,又能拓展我国“走出去”的空间,实现开放空间格局的优化。
结构布局既包括空间布局,也包括贸易结构、利用外资结构等布局。比如,尽管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外贸的创新能力、出口产品质量依然有待提升。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贸易平衡,更加注重提升出口质量和附加值,积极扩大进口,下调部分产品进口关税。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更要进一步拓展机制体制的开放。
制度创新才能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吸引外资从过去的“政策洼地”走向“制度高地”。但是制度创新的潜力有待继续挖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有序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继续精简负面清单,抓紧完善外资相关法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进一步体现了开放领域中制度创新的意义。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外贸、外资以及对外投资的部署,标志着我国经贸战略的重大转型,意味着我国经贸发展更加平衡、优化和自信,将有效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问题导向精准施策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之六
记者 齐中熙、赵文君、樊曦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社会政策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浙江余姚加快区域光伏产业和新能源结构调整,国网浙江余姚市供电有限公司加快光伏并网,开辟绿色通道。截至2017年10月底,浙江余姚已并网屋顶分布式光伏1273户,累计上网电量2916.86万千瓦时,补助农户、居民、企业1980多万元。
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下,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举措密集出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预计2017年再减贫在1000万人以上;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五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截至2017年底,我国历时两年时间实现了中央环保督察31个省(区、市)全覆盖,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在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现有贫困大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难啃的硬骨头会更多。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表示,当前做好脱贫攻坚重点是把握好标准,更加具有针对性,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能养懒汉,要保证扶贫政策可持续,确保脱贫质量。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从民生视角来看,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8项重点任务,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一项项具体部署显示了党和政府进一步改善民生的决心,通过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实现重点突破,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和改善水平。
关注热点、求解难点、精准施策
关注民生热点、求解民生难点,需要改革全面深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民生视野里,涵盖医疗、就业、养老、住房、教育、污染防治、个人信息安全等方方面面。
关注民生,关键在找准突出问题及其症结所在,精准施策。针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养老、医疗等领域;针对住房问题,明确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针对环境问题,强调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在天津,面积只有9.98平方公里的和平区,5年来政府财力的70%都用于养老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解决了许多民生难题。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和‘魂’。”天津市和平区委书记李绍洪说,区县是服务群众的一线工作站,更应以人民为中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着力解决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
完善长效机制 加快住房制度建设——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之七
记者 王优玲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安居才能乐业,实现“住有所居”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回顾2016年“9·30”调控以来的房地产调控思路和轨迹,限购、限贷、限商、限价、限售政策从需求端发力精准打击房地产投资投机,“房住不炒”“住有所居”定位奠定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制度建设基调和调控政策方向。
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增加土地供应、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加强金融管理、引导住房需求合理分布等一系列楼市调控“组合拳”取得较好调控效果,楼市实现总体平稳运行。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和三线城市房价同比涨幅继续回落。北京、上海、杭州等11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下降,降幅在0.2至3.2个百分点之间,说明这些城市新房价格已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巩固房地产市场阶段性调控成果,稳定市场预期,关键在于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当前市场出现了很多积极的变化,但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防范风险依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说,2018年要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严格执行各项调控措施,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并将针对各类需求实行差别化调控政策,满足首套刚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机炒房。
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长远之道在于重塑和完善我国的住房制度。
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是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打破住房租赁市场长期以来的“跛行”发展,将对实现“住有所居”发挥重要作用。
在2018年推进住房租赁市场建设的具体举措上,王蒙徽说,要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推进国有租赁企业建设,充分发挥对市场的引领、规范、激活和调控作用。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加快建设政府主导的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住房租赁立法,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
实现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根本之举在于完善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包含土地供应、金融、税收、住房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设。刘洪玉说,这是一个持续动态建设的过程,需要从稳定市场、防范风险的大局着眼,从局部利益中走出来,才能将“房住不炒”“住有所居”定位真正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