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0年由于中国的工资和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大量迁移的趋势已经放缓,直接外资流入正在向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移。与此相对地,东盟国家的直接外资流入量则翻了一番以上,达到790亿美元。所以我们需要对世界经济的新趋势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结合中国自身产业发展的国情,形成自己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战略。
从美国次贷危机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以前发达国家以及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来看,主要是从低端技术产业向高端技术产业调整;从实体经济向虚拟(如资本运营、房地产业等)经济调整;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调整;发达国家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调整,从传统服务业向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调整;从小企业向做大做强调整。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欧美债务危机,使国际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未来五到十年的中长期经济发展看,由于产业空心化、福利过度、借债消费、负债率高导致国家财政困难甚至濒临破产,所以这两个区域的财政支出将出现紧缩,经济增长的速度将明显下降,福利将会减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停滞甚至下降。由于劳动力成本下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同时国内紧缩和福利下降将引起消费需求的减少,又会促使这些国家的一些产业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与此同时,欧美债务也使欧美地区企业的盈利和筹资能力下降,因此,资金短缺、银根收紧,欧美产业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能力可能会减弱。
我们来分析一下,发达国家中的美国,由于科技实力和美元的主导地位,其经济的支撑力,要比欧洲强一些。但是,随着亚太经济的成长,发展中国家贸易量的增加,以及人民币的逐步国际化,如果欧元稳定住并形成竞争格局,美国的美元经济也将趋弱;由于没有成本优势,美国制造业的振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较为艰难,只有进一步的重大的科技进步,才是美国未来经济成长的推动力。
发达国家中的日本,其经济从1980年日美在纽约签订的广场协议、美国压日元升值以来,经济长期陷入低迷状态。经历日本核危机,欧美债务危机对日本出口的影响,及其国内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产业空心化、私人投资不振,中小企业发展不景气、结构性失业严重,而且日元对美元还存在着升值压力等一系列的问题,日本未来的经济发展前景并不被看好。
而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等新兴国家以及亚太、非洲等,将是经济持续成长的地区。这主要体现在:(1)中国、印度以及南亚和非洲的城市化,将形成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2)以上地区劳动力等成本比发达国家地区便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较强的竞争力;(3)巨大的成长中的投资与消费市场,对全球投资和产业有着强劲的吸引力;(4)中国、印度和南亚的许多国家,经过几十年教育的发展,人力资本得到积累,质量也得到提升,而且在人力资本规模上明显占有优势;(5)中国等国家,中小企业在数量上还明显发展不足,说明在这方面还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体制理顺、政策到位,中小企业的长足发展,将会推动经济强劲增长;(6)中印等国家,不仅存在着制造业低成本的优势,也存在着研发低成本的优势,而且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和研发人员,要比发达国家更勤劳、更具有献身精神;(7)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有着投资和消费的规模经济优势,产业在这样的国家中发展,其销售量和产业配套,都有巨大的经济需求空间和回旋余地。因此,中国产业发展的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
由此,欧美地区经济的下行和亚太地区经济的上行趋势,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包括中国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期。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年底的美国“次贷”危机看,上述期间中国经济在交通电力基础设施、工业体系建设等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经济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位次也在前移。这次欧美债务危机,持续时间将会比上次“次贷”危机时间更长,将是中国在3到5年中,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竞争力,使中国发展位次进一步前移的重要机遇期。
从国际经济发展及产业调整的大趋势和大格局以及欧美发展产业的经验教训看,全球调整产业结构的思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产业形态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调整;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从过度服务业化向制造业回归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从大型企业化向发展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的要素结构从过去追求技术资本密集型向重视劳动密集型调整。
由此,中国在未来十五年左右的时间里,产业发展的大方向思路应当是:(1)在发展国内产业上,稳定投资,适应性地回调出口,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对出口下降的替代,形成对制造业发展有利的国内市场条件;(2)从过去引进外资,到2008年年底以政府主导扩大投资等为主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再到继续吸引外资,更重要的是促进民间投资与发展产业并重;(3)鼓励创业,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增加中等收入人群,减少因失业而贫困人口,通过扩大劳动力需求来拉动工资收入增长,以此来扩大国内消费对产业发展的内部需求:(4)继续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使工业升级与容纳就业和满足市场相结合,扩大服务业的比例,逐步消除重大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穴5?雪承认农业就业萎缩的现实,从改善土地供给与土地制度改革入手,以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为基础,促进第一产业的现代化;促进第二产业结构技术升级与稳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并重,重视外资产业在国内产业链的水平分工,以及与国内产业和企业的关联配套,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穴7?雪逐步调整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在GDP和总就业中的比例,发展现代服务业与稳定传统服务业并重,防止产业过度虚拟化;?穴8?雪在三次产业及各产业内部行业间,形成劳动力、土地及资本等要素的良性流动和相互需求供给之间的良性平衡。
在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上,应该为:(1)总体上完成第一次工业化,成为世界第五波完成工业化的国家;(2)GDP的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0.2∶46.9∶40.2调整为5∶35∶60;就业的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38.1∶27.8∶34.1调整为15∶25∶60;(3)工业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前十位以内,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并与世界的总体产业格局形成良性的分工、协作和循环:?穴4?雪产业发展既满足科技进步、增强中国在世界经济竞争力的需要,也要考虑中国人口众多和就业压力大的国情,形成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力密集三种类型互相协调的产业结构。
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任务是:第一,将目前南方平均4亩左右、北方平均10亩左右的家庭种地规模,以及碎块化的农田,通过流转和改造未利用土地,集中为户均45亩左右,初步达到目前日、韩、台水平的农田小规模化经营;延长土地使用期,明晰和赋予完全产权;尽量减少农产品的进口和防止增加农产品产量技术的转基因技术隐含的风险。
第二,利用欧美债务危机以及中国经济成长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机遇期,吸引国际信息、生物和材料等新技术产业,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进吸收及再创新能力,提高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创造小微企业发展的体制环境,使产业的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结构适应中国人口和劳动力众多的国情。
第三,对一些在产业组织结构上对集中度要求较高的行业,如钢铁、化工、炼油等等,要调整行业结构,提高前几位企业的生产和市场集中度,同时要形成几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防止串谋和垄断;一些化工、汽车制造等产业,形成产业链分工、大型骨干制造和组装企业与中小制造配套企业相结合的格局;对一些产业组织上要求分散竞争的行业,不要求做大做强,要鼓励创业和发展小微企业。总之,在产业组织结构上,形成特大、大、中、小、微等不同规模的企业分布和组织结构。
第四,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发展第三产业的城市市场容量和生活方式条件,在扩大传统的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为工业和科技进步服务的现代第三产业,加强对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监督管理,防止出现经济发展的虚拟泡沫。
第五,在吸引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将重点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项目;评价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等社会成本,提高引进外资和项目的环保要求标准;区域布局上,在加大交通建设以及降低道路运输成本的前提下,引导外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