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范仲淹眼里的“塞下秋来风景异”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深秋,又一个霜重风冷的月夜。午夜时分,庆州(今甘肃庆城县)城内军营帐里,烛光映照着将军头上的白发、脸上的清泪。案上,是刚刚写就的词章《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位将军,就是范仲淹。这首词,被称为“首创边塞词”。

  提起“边塞”,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边塞诗”。唐代那些豪情万丈的边塞诗,书写边塞军旅生活,描写奇异的边塞风光,反映戍边的艰辛,洋溢着英雄主义的风采,有奋不顾身的慷慨,也有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无奈。词,作为“诗余”初登文坛时,属于“艳科”“小道”,咏唱男欢女爱、离情别绪,上不得台面,登不了大雅之堂。而当人们还在热衷于用词表现承平世界的欢乐和闲愁幽怨时,范仲淹用词描述自己亲身体验到的边塞生活,用词咏史抒怀,用词写景说理,用词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内容,用词抒发更加丰富的情感,开拓了词的题材,打破了“诗庄词媚”的惯例。宋词有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一派,应该给范仲淹记头功。

  北宋魏泰《东轩笔录》记载,范仲淹驻守边疆时,曾作《渔家傲》若干首,每首第一句都以“塞下秋来”开头,主题都是描述“边镇之劳苦”。据研究者考证,写作这首词时,范仲淹戍边已经有两年多时间。

  “塞下秋来风景异”这一句是总领全词,词中所有关于风景的描述,都由这一句起。边塞之地与江南的秋景是那样的不同,故乡此时,当是“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范仲淹《郡斋即事》),那么,塞下的风景,与家乡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大雁秋冬飞往南方,春天再飞回北方。雁去衡阳,毅然决然,毫无留恋之意。湖南衡阳有座回雁峰,古人传说大雁南飞到回雁峰,就不再往南。此时的衡阳,是词人心目中的家乡。冬天到来之前,就连常年在此生活的大雁都毫无留恋飞向了南方,那么,来到塞外的南方士兵呢,不用说,更是思念着遥远的家乡。觉得不适合居住了,大雁可以振翅高飞,离开苦寒的边塞,人,却不能走。

  环绕庆州城的黄土塬,层层叠叠,无边无际,遮挡了远望的视线,所以说“千嶂里”。“长烟落日”,荒凉孤寂的边关景象,意境壮阔邈远,令人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远”的诗句。“孤城”:庆州地处要害,当时范仲淹率兵两万,分别驻扎环州和庆州,战线长,防线薄弱,一旦庆州失守,西夏兵马可以长驱直入侵犯中原,因而,庆州是一座险城。从地理形势看,庆州东临子午岭山脉,西面是六盘山,北面是横山和羊圈山,南面是秦岭。庆州城被群山包围,城池坐落地势较低,周围是成千上万高出城池一两百米的黄土塬,因此可以说庆州是名副其实的孤城。城门关闭,表明已是夜间。

  燕然未勒,东汉时车骑将军窦宪追杀匈奴单于,直杀到燕然山,在山崖上刻石记功后返回。班固《封燕然山铭》记载此事,文曰:“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声。兹所谓一劳而永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使命没有完成,还不能回去。作词之后的庆历三年春,范仲淹五次上书请辞朝廷召为枢密副使,可见,他想家,而且思乡之苦颇深。但是,外患未平,当以国防安全为第一使命,他宁可深夜独自咀嚼思念之苦。他想要建立长治久安的御边体系,不是谋求逞一时之快的杀伐之功。

  “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将军和征夫都在落泪。将军为何白了头?守军上下,流的是什么泪?是思乡泪,忧国泪,是英雄泪。庆历二年十月范仲淹《让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表》中有一段文字揭示了流泪的原因:“昨寇逼三川,其势可困,而葛怀敏等入贼伏中,一战大溃,杀伤满野,驱掠无算。臣以本路多虞,救援不早,臣方痛心疾首,日夜悲忧。发变成丝,血化为泪……自西事以来,延安东路、北路官军伤折万余人,并金明、承平诸寨杀虏过蕃部万余户,约四五万口,及麟府丧陷,镇戎三败,杀者伤者前后仅二十万人矣。死者为鱼肉,生者为犬羊。”兵败导致士卒重大伤亡,幸存的边民被驱赶劫掠,范仲淹为此日夜悲伤忧虑,“发变成丝,血化为泪”,原来他的头发,是因忧国而变白;他的眼泪,不是为他自己而落,而是为将士而落、为苍生而落、为国难而落。

  范仲淹这首词,从白天写到黄昏,写到深夜,这是戍边生活一天的日常。塞外不见黄花秋雁,江南没有这般辽阔和苍茫,风景确实大不同啊!从这首词,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与人们想象迥异的范仲淹:他不是一个多愁善感、文弱缠绵的书生,而是一位铁甲将军。他有勇有谋,号令严明,带兵有方,爱兵如子;他率领的部队,士兵强悍勇武,是威震敌胆的一支铁军!

  将军,是范仲淹在词中的自称,这不是虚拟,不是客串。范仲淹当时的职务是“本路经略使安抚使招讨使兼兵马都部署”,是威名远震、屡建战功的军事将领。南宋的王偁《范仲淹传》说:“仲淹与韩琦俱有威名,军中为之语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范仲淹和韩琦联手收复失地,范仲淹长远的战略眼光、周密的军事部署,迫使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要求与宋朝讲和。

  “风景异”,还在于范将军与众不同的是,他有智慧有才干,吃苦耐劳,但决不是为功名。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并序》说他“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范仲淹幼时就重节操,有志向,苦读儒家经典。在泰州当盐税官时,清正廉洁,为民造福,历时四年重修的捍海堤,被老百姓称为“范公堤”。据史料记载,康定元年(1040年),宋军在延州不敌西夏来犯之兵,原延州知州被贬。后任先是拖延不到职,勉强到任后又一再找借口请求调任内地。范仲淹主动请求戍守延州城,到任几个月就化解了兵临城下的危机。守边期间,他多次推辞朝廷的晋级奖赏。庆历二年十月定川兵败,范仲淹出兵驰援,关中人心大定,朝廷特迁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正三品)、右谏议大夫(从四品)。范仲淹坚辞不受,上《让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表》,不仅不接受嘉奖,还自请落官降职。庆历三年四月,朝廷擢范仲淹升枢密副使,回朝任职,范仲淹五次上奏辞让,请求继续留在西北。他的《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三状》一再请求留任边陲,表示要将边患彻底平定再回朝任职。

  范仲淹精通兵法谋略,戍守边疆时,为建立攻守全胜、长治久安的防御体系殚精竭虑,同时,他又是一位体恤民情的将军。他在《让观察使第一表》中说:“臣闻自古将帅,与士旅同其安乐,则可共其忧患,而为国家之用。故士未饮而不敢言渴,士未食而不敢言饥。今边兵请给粗供樵爨醋盐之费,食必粗粝,经逾岁年,不沾肉味。至有军行之时,羸不胜甲,弃而埋之;负罪以逋,未能远去,皆捕而斩之。臣虽痛而不忍,岂敢慢法?或有危逼,欲使此等之心同其忧患,为国家之用,不亦难哉!”从他与士兵一同变白的头发,从他与士兵一起流淌的眼泪,我们读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行为准则,白发将军,不仅大智大勇,更有大仁大爱!

  范仲淹一生为官几十年,生活简朴,治家谨严,“不择利害为趋舍”(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范仲淹的词作,风格沉郁苍凉,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人生,为宋词开辟了新的审美境界。为人,为官,作词,范仲淹都为后人展示了最美的风景!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范仲淹  范仲淹词条  来风  来风词条  眼里  眼里词条  
改革史话

 从历史走向未来

    盛唐时代,李白在《将进酒》中写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不朽辞章,彰显了中华文明何等洒脱浪漫、狂纵豪放的博大胸襟。当尼罗...(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