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理学名邦”的由来

  站在现今的福建延平,放眼这座山城,地处闽江上游,踞溪山之雄,当水陆之会,遥想延续千余年的延平府,此乃“理学名邦”也,眼前不由缓缓翻启一页一页的厚重史书。

  “理学名邦”的由来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朱熹一生中,除了在外为官9年,其他时间大都在闽北度过。闽北能够孕育、成就朱熹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与历史上的“理学名邦”有着殊胜因缘。

  延平四贤

  眼前这条闽江,辗转蜿蜒、奔流不息,使人想起朱熹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理学名邦”的源流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固然与南宋王朝迁都南移有关,历史上入闽的四条通道,有三条是在闽北:浦城的仙霞关、武夷山的分水关、光泽的杉关。中原人涌入,带来兴学之风,也与当时士大夫的道脉心传,潜思力行分不开。在这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当数“延平四贤”。

  在现今延平区剑津中学内立有一尊宋碑亭,上书“独先天下兴州学”,立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开天下州学之先河。从此,“五步一庠,十步一塾,家弦户诵,文风鼎盛”。宋时的南剑州在鼎盛的文风浸润下,诞生了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理学大儒。元代《延平府志》始称其为“延平四贤”,后又称“闽学四贤”。

  理学亦称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由北宋周敦颐、张载肇始,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奠基,其间经过弟子杨时、游酢,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到南宋朱熹完成。朱熹上承杨、罗、李,世称延平四贤一脉,亦秉承游酢、胡氏父子一脉,融汇释道,在武夷山一带“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武夷山脉,一道天造地设的绿色屏障,成为了东南理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朱熹联曰:“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将其源流予以高度概括。

  这副名联还引出中国历史上的一则有名的典故“程门立雪”。程颢、程颐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游酢、杨时向二程求学,非常谦恭崇敬。游杨二人原先是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皆逾40岁,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仍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天空正下着雪,为了不打扰先生休息,立在雪中等候。从此,“程门立雪”的故事便流传开了。

  凭借心诚“立雪”拜师,游酢、杨时终得洛学之真传,成为“洛学正宗传人”“道南第一人”。杨时、游酢学成南归,程颐送别他们时说:“吾道南矣!”杨时、游酢不负恩师的重托,“载道南归”,选择了武夷山作为他们传播理学之地。武夷山现有“水云寮”就是游酢当年著书立说的遗址,成为理学南移的第一站。

  师生情谊

  如果说把河洛理学传入福建是杨时、游酢之功的话,那么,罗从彦则是理学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宋朝时礼部祭文称他“上传伊洛,下授延平,斯文一脉,万古是师”。

  李侗师从于罗从彦。罗从彦以静授道,对李侗影响殊深。师生二人“终日相对静坐”,情同手足,义重恩深,尽得其所传。从此他“退而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间,谢绝世故四十余年”,甘于清贫,专心致志,孕育出静中的万千气象。

  李侗与朱熹的父亲朱松同为罗从彦的门生,朱熹曾多次听父亲说起李侗的学问造诣,仰慕久矣。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24岁的朱熹,在赴任同安县主簿途中,慕名前往拜谒已61岁的前辈宿儒李侗,从此开始了一段长达10年的师生情谊,直至李侗过世。这10年中,师徒二人见面并不多,朱熹曾4次到延平拜访李侗,登门求教。李侗也曾两度到崇安五夫里紫阳楼看望朱熹。他们的交往更多的是书信,有时一次连修7封。

  隆兴元年(1163年),李侗应邀赴福唐(今福清市)讲学,病逝福唐,葬于延平故里,朱熹闻讯,以歌当哭,含泪撰写墓志铭,谥“文靖”。

  10年的授受,对朱熹影响深远。朱熹在架构理学思想体系时,运用了“理一分殊”基本方法,论证了宇宙本体与万物之性的同一性,论证了本原和派生的关系,论证了普遍规律与具体规律的关系,一理摄万理,万理归一理。朱熹的另一个基本方法是“格物致知”。他用“即物穷理”来解释格物,格物是为了穷理,了解事物的道理;穷理必须在事物上穷,不能脱离事物。格物穷理的方法有多种,他特别强调多读书、观察事物,通过读书来明理。

  延平书院

  1980年,南平市文化部门征集到两幅清朝康熙皇帝手迹,这是延平四贤的重要的文物之一。这是康熙皇帝分别赐给宋代学者杨时和李侗的祠堂的御笔匾额,其一是“程氏正宗”,其二是“静中气象”。如果说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那么,清朝的康熙皇帝则是程朱理学最给力的推行者。除了上述御笔,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还赐朱熹创办的紫阳书院“学达性天”匾额,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御书“奥学清节”赐赠罗从彦祠堂。由此可见“延平四贤”当时的历史地位。

  历数朱子的贡献,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文化传承创新精神,是他不遗余力地推动南宋书院教育运动。根据《文献通考·学校考·书院》的记载,南宋初年共建书院167家,其中与朱子直接有关的书院有40所(他自创书院有四所:建阳寒泉、云谷晦庵、考亭沧洲和武夷精舍,均在历史上的延平境内),加上后人纪念朱子读书、生活、讲学之处而兴建的27所书院,与朱子相关的书院共计67所,占40%以上。

  为纪念“延平四贤”历史功绩,南剑州知州陈宓在九峰山上创办了延平书院,是福建最早的官办书院之一,名扬九州。“延平书院”里,曾保留过“延平四贤”的许多遗迹,是“理学名邦”的集中展示地,也是后人缅怀先贤的礼敬殿堂。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朱子文化品牌的部署,南平市于2015年作出决定,重建延平书院,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理学名邦”的由来  理学  理学词条  由来  由来词条  
改革史话

 家政教育是门大学问

 【求索】  学人小传  齐国樑(1883-1968),字璧亭,直隶宁津县人(今属山东省),我国近代知名教育家、女子师范教育和家政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自1916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