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史起开河

  战国烽火,群雄并起,粮食越发显得重要,刀光剑影、浴血厮杀的背后,各国的农业发展也在暗中较劲。魏在战国时期最先崛起,兴农有独到之处,有些探索甚至惊心动魄。

  君臣之争

  魏襄王一次大宴群臣,酒酣耳热,兴致颇高,论及为臣之道,希望众人都以西门豹为榜样,恪尽职守。西门豹是文侯时期的魏国名臣,治理漳河,兴修水利,寓兵于农,将邺城治理得井井有条。大臣史起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西门豹没有面对邺城农业的根本矛盾,虽然初步解决了灌溉问题,但土地盐碱化严重,农田平均产量依然不高,以至于农民需要耕种加倍面积的田地,才能收获与良田相近的产量。

  史起认为,邺城有漳河,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完全可以用来改善土壤品质,如果西门豹不知道这一点,那是能力问题;如果西门豹知道这一点而不向国君进言,那是担当问题,不配作为百官楷模。寥寥数语,让魏襄王深受震动,他认真询问史起,是否真的可以用漳河之水改造邺城土地,他再次得到肯定的回答。

  担当之问

  魏襄王大喜之余,想派遣史起治理邺城,然而史起还有顾虑,因为他的解决方案是“激进疗法”,会在短时间内引发民众极度不满。这不仅需要史起本人有敢于担当的勇气,更需要国君义无反顾的战略定力,缺一不可。

  在得到魏襄王授权和承诺后,史起毅然决然开始治理邺城土地。之前西门豹治理漳水,意在消除水患,以疏导为要诀,开凿十二条水渠,完善流域内水道系统。史起脑洞大开,把水患当成工具,放出超级大招,“决漳水兮灌邺旁”。这几乎是人为制造水灾,引漳河之水,淹没邺城的农田,民众一时无法理解这种看似荒唐之事,怨声鼎沸。史起自知难以全身而退,便深居不出。魏襄王原本的承诺经不起考验,派遣他人接替史起担任邺城主官。

  冒天下之大不韪,为国谋划长久之利,史起或许早已知道“功成难以在我”,但所幸的是,他完成了最艰难的治理环节,也担负起了所有骂名。

  一石二鸟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随着时间推移,史起的治理之策逐渐显现出功效。在决水之前,史起早已考虑到漫灌之后的排水方案,继任者按策而行,漳河之水很快消退,冲刷了邺城土地中的盐碱成分。同时,泛滥河水中的肥沃淤泥沉淀下来,使土地品质大大提升,一害去,一利来,以成一石二鸟之效。

  邺城之田焕然一新,“终古泻卤兮生稻梁”,民众大获其利,魏国也升级了一个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这其实就是《吕氏春秋》记载的“浴土”之法,放淤压碱,改造之后的邺城农田,亩产达到一钟,可以媲美郑国渠滋养的关中良田。

  失才之憾

  史起开河,惊世骇俗,却富国兴邦,但没有机会尽展其才。从魏惠王时代开始,优秀人才要么无法施展抱负,要么被迫亡走他国。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和齐威王会面,双方在联合狩猎中巩固关系。魏惠王挟大国之威,志得意满地向齐国打听有什么宝贝,齐威王虽然年轻,但老成持重,自谦国内无宝。魏惠王带有挑衅的夸口,魏国虽然很小,尚有十颗直径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辆车子的大珍珠,并讥讽齐国为万乘之国,岂能无宝?齐威王凛然分辩道,齐魏对于以何为宝认识不同。齐国有大臣檀子、盼子、黔夫安守边境,楚、赵、燕皆为震服;大臣种首治民理政,路不拾遗,此四人光照千里,岂是明珠可比!珠玉为宝,根基动摇;以才为宝,山河安泰。论宝之语看出了品位、看出了境界、看清了实力、看出了魏国的未来。此后不久,齐、魏两国发生桂陵之战,田忌、孙膑围魏救赵,大破庞涓之军,魏国颓势渐显,山河日下。

  往昔大魏,文、武雄烈,处在战国改革的最前沿,然惠、襄无继,霸业消散。吴起走了,商鞅走了,范雎走了,史起也留下了遗憾。大国兴霸,胜在庙算无漏,胜在贤能尽显,胜在矢志不移,魏一误再误,终败其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史起开河  起开  起开词条  史起开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