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磨难挫折中涌现出的家国情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也需要形成自身独有的精神特质。对于中国而言,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进程没有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在艰难困苦中不断成长壮大的国家,家国情怀这一强大的中国精神发挥出了巨大的现实支撑力。研究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历史根基、淬炼途径以及时代意蕴,对我们当今继续弘扬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2·23”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回顾历史,家国情怀在中华民族克服民族磨难、愈合民族创伤方面起着巨大的现实作用。家国情怀体现出了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彰显出了中华儿女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感与归属感,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特征,更是一大优势。

  家国情怀淬炼于民族的磨难挫折

  家国不是当权者的“私有财产”,而是每个人存在的物质基础与情感归依。当自己的家国面临困境时,伟大的中华儿女奋起拼搏,为维护自己的家国英勇牺牲。当民族遭受磨难挫折时,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更是得到进一步的淬炼与涅槃。

  面对自然界无情入侵时,中国人民敢与天斗。整个世界可以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者的理想状态是和谐共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相较于人类社会,自然界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时代,就以动物为食、以山泉为饮、以树叶为衣,以延续人类血脉。进入文明时代后,人类在土地上播种耕耘、从桑蚕中纺丝织衣、在山岭间采碳制铜,以满足人类发展需要。工业革命后,人类使用大机器大工业从自然中获取类更多、量更大的自然资源,用以进一步满足人类需求。正是由于大自然的存在,人类的生活才会更富足、更美好。同时,人类也反作用于自然。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体现在改变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濒危物种等诸多方面。应当说,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共存,共损共荣的关系。

  但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灾害也不容小觑,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的斗争史,中国也不例外。在应对自然灾难威胁时,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得到充分展现。虽然各种自然灾难的发生时间、地点以及危害程度各不相同,但相同之处在于,灾难发生后,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伍、支援物资汇聚灾区,灾区人民互助互救、生死相依,全国人民也时刻关注着灾区情况,为一个个感人事迹、一幕幕动人场景悲伤落泪,也为一个个人间奇迹雀跃欢呼。在面对自然灾难时,全体中华儿女已经自觉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痛他人之痛,哀他人之哀,幸他人之幸。可以说,虽然民族不同、家乡有别,但灾后体现出的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却是一致的。

  面对国家间的敌对斗争时,中国人民敢与人斗。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作为一个农业社会,中国人历来的朴素愿望就是经过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耕耘,获得自己以及家人存活下去的物质资料。即使是中国经济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时候,也不对外进行武力扩张。中国对外交往多是以和平交流为主,郑和下西洋即是一例。正是不穷兵黩武,中国才会创造出灿烂的文明,正是海纳百川,汉唐盛世才会令外人神往。

  “树欲静而风不止”,虽然中国热爱和平,但一些国家、民族仍然为着自己的利益入侵中国。当自己的国家遭受外部威胁时,中国人心底的家国情怀会促使自己奋勇抗争,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家卫国。西汉时期,中国北部面临匈奴威胁。公元前121年,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率一万骑兵奇袭匈奴,大败之,穷追一千多里凯旋。当论功行赏时,他却说出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这也是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生动心理写照。

  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地惨遭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对外战争一场接一场,英雄人物、动人事迹也是一个接一个。鸦片战争时,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虎门提刀上阵、顽强坚守,最终壮烈殉国。甲午战争时,致远号巡洋舰管带邓世昌欲率全舰与敌舰吉野号同归于尽,然功不能成,他也放弃生的机会,和爱犬葬身黄海。到抗日战争时,全国人民更是同仇敌忾。“宁死不当亡国奴”的口号振聋发聩,“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呼号更是响彻云霄。最终依靠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中国摆脱了亡族灭种的危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着力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但当自身遭受威胁时,中国也不惧战争,敢于与当时最强大的美国对抗。“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人民再次凝心聚力,共同应对战争,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再次得到彰显。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捐献一架飞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堃牺牲在慰问前线,毛泽东同志的儿子毛岸英也壮烈牺牲,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等英雄更是不胜枚举。

  总之,在应对外敌入侵时,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支撑自己与敌战斗,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和世界的尊重。

  面对非传统安全的突然威胁时,中国人民亦不屈服。与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相伴前行的是,人类遭受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与日俱增、层出不穷。传统安全主要是国家安全,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战争与和平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但在当今世界,战争只是小范围的,只是支流,对人类威胁更大的是非传统安全。

  与传统安全相比,非传统安全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跨国性、转化性等特点,主要表现为网络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核安全、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等,对人类的威胁可能更甚。当今中国也面对着许多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新发展理念”里面有一点就是“绿色”,其原因正是中国在经济发展中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已经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失,因此要注重绿色发展。公共卫生问题也与日俱增,艾滋、非典、禽流感等流行性疾病极具威胁。例如2019年底、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冲击。就人数而言,已有数万人感染,数千人死亡,全国人民都闭门不出、居家隔离。经济领域的消费投资出口都有缩水,尤其正值春节期间,消费方面影响更甚。

  在面对非传统安全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现实力量。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疫情发生后,各地的紧缺物资,例如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从其他地区紧急驰援湖北,相关企业生产线工人冒着疫情风险紧急开工以保障湖北物资供应,武汉居民也牺牲小我接受“封城”。可以说,为了整个国的安全,许多小家都做出了牺牲。这是家国情怀的生动展现。

  家国情怀体现于新时代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新的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意味着中国发生了全面的深刻变革,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精神的决裂,家国情怀这一中国优秀传统精神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其新的时代内涵与独特价值。

  家国情怀是应对未知威胁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但这一征程绝非一帆风顺,必然会遭遇诸多困难,有些是常态化的、中国已经遇到的,但有些则是突发性的、中国未曾遇到的。中国当前面临的疫情即是突发性的未知威胁,虽然中国之前已经有了应对SARS肺炎疫情的经验,但此次疫情对中国政府来说仍然是一个未知事物,也对中国社会造成了重大威胁。在应对未知威胁时,需要家国情怀的深沉支撑,家与国层面共同发力。

  家国情怀能够助力小家为大家。家国情怀看似是一个宏观命题,但它却蕴含于每一个普通家庭。每一个家庭看似是一个个孤立个体,但家庭好坏与否对整个国家有着深远影响。正如在家国同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家国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家庭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相互交融,匡世济民的伟大理想也源自于对家庭的尽责尽心。为此,我们需要从小处着手,培育每个家庭的家国情怀。例如,每一个家庭都要有一个好的“家风”,将家国情怀培育贯穿于“家风”之中,使得家庭成员对国家有着积极正面的认知。

  家国情怀能够支撑大家为小家。家国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每个家庭对国家负责,还体现在“国家共同体”对每一个家庭负责,成为家庭存在发展的坚强后盾。只有让每个家庭认识到了国家的力量,家国情怀才能在每个小家庭的扎根生基。当今,中国政府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着自己为每一位小家的尽责态度,例如,在此次疫情暴发后,中国政府派专机接回在外的中国人,感染病人的治疗费用则由政府财政兜底,建造雷神山等医院收治病人,等等。以及在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承诺,都体现着国家的力量,也都是家国情怀在国家层面的表现。

  家国情怀是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有力武器。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有了共同的经济根基。自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由冷战转向一超多强,世界多极化已成为时代浪潮。并且在中国等后发国家的努力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也在得到重塑。这些都是世界变局中的正向发展。与此同时,当今世界也呈现出一些负面现象。尤其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社会更是乱象频出:逆全球化甚嚣尘上,贸易保护壁垒愈演愈烈,自由主义泛滥成灾,社会阶层撕裂愈加不可弥合,等等。当今世界正是由正反两方面的变化构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主要表现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给了各个国家又一次历史机遇,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相互争锋使得全球经济贸易发展体系加速变革,世界多极化与单级垄断霸权地位的斗争使国际力量的对比更加平衡,大国之间的博弈也使得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革。正是在这样的大变局中,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政治经济主张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这对构建更加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大有裨益。

  面对如此大变局,家国情怀这一精神力量对于中国更有实际益处。在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时,家国情怀能使个人才能最大程度地应用于国家需求;在面临外部威胁时,家国情怀能积聚起整个国家的力量与之抗衡;在中国走向世界时,家国情怀能够赋予中国更具特色的民族品格、文化自信与独特魅力。应当明白,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传统的精神情感,经过岁月的积淀与历史的检验,应该更加历久弥新,也应该发挥出这一精神力量的国际竞争优势,使其现实力量最大化、最佳化。

  家国情怀发展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之中。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家国情怀也走过几千年的路途步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家国情怀继续保持着合理内核,也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发展。

  新时代的家国情怀需要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便是爱国主义,“没有强的国,哪有富的家。”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不仅要求我们爱我们祖国的人民、文化与大好河山,更要求我们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一点便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爱国主义还体现在我们要拥护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是家国情怀、爱国主义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新时代的家国情怀需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在新时代亦有了创造性转化。作为唯一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就是为着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步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选择。“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正是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动写照。

  新时代家国情怀需要继续实现家与国的“良性互动”。家与国是两个层级不同、量级不同的结构,但其组成部分都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即既是家庭成员,又是国民。这一方面能够实现家与国的天然承接,但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家与国的利益冲突。因此,新时代弘扬家国主义精神,必须要实现家与国的良性互动。家是着眼点,但根本是为国;国是最终目的,但要发展于家。我们既要倡导奉献精神,又要满足群众需求;既要宣扬“舍小家为大家”,又要秉持“集大家助小家”。只有将家与国密切结合、利益共同,家国主义精神才会永永放光芒。

  总之,家国主义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境界,更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古往今来,这种情怀对国家、民族和个人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效用,我们需要加以继承并不断发展,让家国主义情怀永驻心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磨难挫折中涌现出的家国情怀  家国  家国词条  磨难  磨难词条  涌现  涌现词条  情怀  情怀词条  挫折  挫折词条  
改革史话

 不妨先做个“动手家”

 世间有些事“动嘴”(也包括理论研究)与“动手”必须适当分离。然而,生活中有的事又需要将“动嘴”与“动手”融为一体。雍正十年(1732年),郑板桥在杭州写信给堂...(展开)

改革史话

 为国家监察体系筑牢法治根基

 摘要:随着立法和改革的深入推进,权威高效的自我监督体制机制将不断健全,惩治腐败的效率将持续提高。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必能释放强大的治理效能,为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