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海关总署党委委员、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主任黄冠胜介绍,近年来,中国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逐年提升。中国“跨境贸易”指标全球排名由2017年第97位大幅提高到2019年的第56位,今年6月,全国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36.68小时和1.83小时,较2017年分别压缩了62.34%和85.15%。
围绕进一步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海关总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推出五方面27项具体内容,推动中国口岸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通关全链条全流程。打造更加科学高效的货物通关模式,推进海关全业务领域一体化改革;整合简化报关单申报项目,提供多元化的申报模式和税收担保模式,供企业进行自主选择;支持海外仓建设,完善跨境电商出口退货政策等。
——清理规范收费,进一步降低进出口环节费用。巩固清理规范口岸收费成果,不断提高口岸收费的规范化、透明化水平。督促口岸经营单位进一步清理精简收费项目,明确收费名称和服务内容。海关总署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党英杰介绍,为减少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助企业渡过难关,自去年3月1日起海关总署免征进出口货物港口建设费,将货物港务费、港口设施保安费收费分别下调了20%,阶段性减免和降低港口收费等惠企政策取得实效。2020年全国免收港口建设费约150亿元,减收货物港务费和港口设施保安费9.6亿元。为应对疫情影响,海关总署出台了延期缴纳税款和减免滞报金、滞纳金等措施。2020年海关共执行各类政策减(退)税2687.7亿元,大宗矿产品“先放后检”改革措施实施以来,为企业节约堆存费等费用36亿元。
——强化科技赋能,进一步提升口岸综合服务能力。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推动口岸和跨境贸易业务统一通过“单一窗口”办理,加强“单一窗口”与境外互联互通,支持地方“单一窗口”拓展特色服务功能。海关总署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可介绍,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是国家为广大进出口企业搭建的公共信息平台。“自2016年建设以来,已对接了口岸和外贸领域25个部委系统,提供739项对外服务,累计注册用户达443万余家,日申报业务量达1200万票。”王可说,“‘单一窗口’还利用数据聚集优势,与金融保险机构合作,创新推出‘外贸+金融’模式,有效解决了中小微外贸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惠及企业20余万家。”
——高效利企便民,进一步改善跨境贸易整体服务环境。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一体化办理,推进口岸环节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建设稳定透明的口岸服务环境,公开物流作业时限标准,推广“一站式”海运业务查询办理平台,实现提箱预约、电子化放箱和精准提箱。
——推进智享联通,进一步加强口岸跨境通关合作交流。提升国际物流集装箱供给能力和周转效率,促进枢纽集装箱港集装箱的中转集拼,鼓励支持国际道路运输业务发展。加大跨境通关合作力度,推进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通关监管合作和信息互换,鼓励更多企业、更多航线加入“安智贸”合作项目,持续推动提升跨境通关便利化水平,做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贸易便利化措施的衔接。(记者 孔德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