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强财政民生支出保障的措施,增强惠民政策获得感和可持续性。
今年以来,疫情对低收入群众就业、收入、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大幅压减政府支出,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前三季度养老和离退休金人均同比增长8.7%,社会救济和补助人均增长12.9%,在疫情冲击的特殊困难情况下,保住了基本民生,稳定了民心。
会议要求,建立民生资金直达的长效机制,确保资金精准直达受益对象。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基础上,结合实际探索建立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先行在教育、医保领域试点并逐步扩大范围。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在预算安排上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对国家出台的统一民生政策做到应保尽保。落实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要求,对教育、养老、医疗、低保和住房保障等民生事项,按支出责任予以足额保障。
记者注意到,目前教育、医疗卫生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均已出台。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874亿元。其中,教育支出34913亿元,同比增长8.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580亿元,同比增长9.3%;卫生健康支出16797亿元,同比增长10%。
而自“十三五”以来,财政部积极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连续保持在4%以上。
2016~2020年,全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合计13.5万亿元,年均增长10.5%;卫生健康支出合计7.8万亿元,年均增长8%,均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年均7.2%的增速。
对于本次会议提出的建立民生资金直达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先行在教育、医保领域试点并逐步扩大范围等举措,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赵福昌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建立民生资金直达的长效机制,对保障民生来说能够提升资金效率,避免过去层层下达带来的一些弊端。
他解释说,目前资金下拨和监管存在两个系统,两个系统匹配性还有待提升。未来需要两个系统高度一体化,实现同步性,这不仅能大大提升资金拨付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提升财政治理能力。
对于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赵福昌认为,先在教育、医保领域试点后,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将主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的划分逐步扩大。
根据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基本公共服务有八大类18项:分别是义务教育、学生资助、基本就业服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卫生计生、基本生活救助和基本住房保障。
记者注意到,民生支出清单此前有地方已经开始尝试探索。比如2019年,河北省财政厅研究制定了《财政保障民生政策落实十项举措》,提出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对省委、省政府20项民心工程全部建立台账,逐一明确财政扶持政策及标准、资金筹措渠道、投入方式和工作流程,切实办好惠民利民实事,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民生政策红利。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还要求,要增强惠民政策获得感和可持续性。既要主动作为,加快补民生短板,又要确保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防止脱离实际、寅吃卯粮。严禁实施超出规划和财力的项目。
要加大监督力度,对民生政策落实不到位或不可持续的,要督促及时纠正。对截留挪用、套取民生资金的要严肃查处问责。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将节省下来的资金重点用于民生特别是解决民生难事、加大困难群众兜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