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旅行行程初始,自己真的没有想到最后会把将近半个月的行程都安排在意大利,但似乎是在查信息的过程中,越查越感兴趣,走之前所有的时间都拿来查攻略、买票、订房间了,在旅途中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甚至三天用,或许是许久不出来,或者是欲壑难填,每天在路上行走都有一种看不够的感觉,行前听说会有可能最后看到审美疲劳,然而实际走在街道上却每每觉得小腿仿佛灌了铅,但是还想走,还想看。现在回想起来,还能感受到那种紧迫的心情。可能这种心情就能够说明自己对于这个国家的感觉,也听过人们说喜欢意大利的会很喜欢,而讨厌的会非常讨厌,那我肯定是前者。
这本书是从意大利回来众多买来补课的“教材”之一,说是教材,全是开玩笑,但却是是给自己不是贫瘠而是基本没有的艺术史知识添把土而已。刚看这本书,本来以为不过是图画书,囤货太多没排上号,今天才算彻底看完,但还是有些感受,小看了这样一本图多字少的作品。
就文中的图来说,我其实觉得还是不太够,作者或许是碍于当时物质条件有限,不能讲全部介绍到的建筑都进行拍照,作者的语言在没有实际图例的参照下还是比较难以构想的。另外就是文章当中的地名看起来不太适应,大部分的地名都是过去的或者比较随性的音译,因此再看很多地名的时候,自己都得根据现在的翻译重理解一下。
而几十年前,作者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全意大利,到处都有维修古建筑的脚手架”,几十年前这个样子,几十年后仍然如此,不知道这些时日之后有没有变化,如今的罗马到处都能看到这样的维修工程,为了不影响人们的观感。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漂亮"的罩布,要在布上印好被遮挡部分的建筑物样貌,可能罗马人知道,游客们不远万里远道而来,就是为了这一幢幢的建筑,要尽可能地给人们呈现这座永恒之都,而“决不因为旅游业的需要而草率从事”,这个时候我不由地想到了曾经在吴哥窟旅行的经历,至今都会为自己租自行车。
然后再大吴哥中一个一个打卡感到骄傲,也一个一个地看各式各样的神庙,很多国家都会向柬埔寨提供文化援助,“领养”寺庙,进行保护,而最著名的几座神庙比如塔普伦寺,交给了日本,其余的几座给了德国等国家,当时心里有点纳闷为什么不用中国呢?而后来在来到中国认领的神庙时,听人介绍这座神庙修复的速度很快,别人用5年、6年,我们可能一年、两年就搞定了,可是进度似乎是完成了,但完成地太工业,完全达不到以旧修旧的程度,补出来的部分用崭新的水泥灌注,而上面的雕塑和纹理仿佛用模子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