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曾国藩》读后感

我是曾国藩的超级粉丝,他没有显赫的家世,他的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位极人臣,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斐然,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他的人生经历,能给人特别的启示。

NO.1祖父曾玉屏的浪子回头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本是普通农民家的孩子,但是学得纨绔子弟那一套,买了一匹骏马,天天和城里的公子哥们一起游手好闲,而自以为自己混得很好,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一个老爷爷拉着自己的孙子,指着曾玉屏说以后你不要学这个人,家里条件不好装纨绔子弟游手好闲,这话被曾玉屏听到了,他才发现原来别人是这么看自己,于是马上把骏马卖了,走了几十里路回家,从此早起劳作,十几年勤勤恳恳,成了务农专家,也给自己家置下了百来亩田地,中国历来只有求取功名才能让家族有地位,曾家往前600年都是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一个人读书当官,曾玉屏发家之后决心给曾家培养一个读书人出来。

NO.2父亲曾麟书的努力

玉屏花重金请了先生教授自己的儿子曾麟书读书,可惜曾麟书读书似乎不大灵光,考了11次都没有中秀才,曾玉屏不死心,早早让曾麟书带着曾国藩读书,14岁就带着曾国藩赶科考,无奈曾国藩考了5次也没有中,父子两已经成了乡里的一个笑话,大家都对他们指指点点冷嘲热讽,但是曾玉屏丝毫不动摇,他说儿子不行,有孙子,孙子不行有重孙,坚持支持父子两继续考。

在巨大的压力下,四十三岁的曾麟书终于在第17次科考中中了秀才,而曾国藩却第六次落榜,并且还是当年被提名的反面教材,文章文理不通,主考官特意提出来让大家引以为戒,曾国藩成了全省的笑料。

NO.3改变命运的反思

在全家欢天喜地庆祝父亲中秀才的时候,曾国藩躲进书房反思自己为什么屡考不中。首先他意识到自己比较笨,曾家的基因就比较一般,600年都没有一人中过科举,关于他比较笨还流传一个笑话,小偷藏在他家横梁上等着他睡觉了偷东西,结果他一篇文章背了一遍又一遍,就是背不住,小偷在上面听得都会了,气得跳下来指着他大骂,就你这么笨还要考科举。他认识到自己天资愚钝,就决定用超人的努力来弥补。接着他拿出来同时期的优秀的文章,逐个分析为什么自己的文章是文理不通,悟到问题后马上调整方向。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第七次中了秀才,虽然只是榜尾。

第二年,又马上去考举人,结果中了举人第36名,举人考试和录取的比例大概是80:1。曾国藩考举人这么容易,得益于那次被学台树立为反面教材之后的反思,通过反思他掌握了应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而这次被点名批评就成了命运的转折点。

中举当年,曾国藩兴冲冲赴京赶考进士,全国考生有几百万,三年考一次也就录取三四百人。在清代,进士占总人口的比例是百万分之5,一百万人中只有5个人,这难度可想而知。因此第一次考进士,他没有考中,在1838年,再一次进京拼搏,终于高中进士,这一年他才28岁,当时进士的平均年龄是38岁。中了进士后,又兴奋地参加了朝考翰林,居然中了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亲自阅卷,又改为第二名,就这样获得了仕途上的绝佳起点。

NO.4曾国藩成功的秘诀

艰难的科举考试,对曾国藩是一次极佳的自我教育,奠定了他愈挫愈勇的性格特点,虽然笨,但是通过努力,走通了99%的人都走不了的科举路。艰难的科举过程,还塑造了曾国藩做事不取巧,不走捷径,一步一个脚印,基础打得牢,后面就顺利,正如他秀才考得很艰难,但是举人进士和翰林院却很顺利。这两条是他一生成功的秘诀,也是他常向别人谈及的道理。

NO.5对我们的启示

对现代的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第一:对自己的目标要坚持不懈,遇到挫折不轻言放弃,比如曾玉屏培养一个读书人的决心,曾麟书和曾国藩分别17次和第7次才中秀才。提高个人的逆商和抗打击能力,在做成事情的漫长过程中,挫折失败是常态,勇敢面对而不是逃避。这几年我对此也深有体会,失败真的是常态,用积极的心态来直面问题,坚韧不拔地解决问题,最终都能达成自己梦想。

第二:天资不足,就用超人的勤奋来补。不过有多坚韧不拔,有多勤奋,其实也取决于你有多想达到自己的目标。

第三:勤能补拙的确是良训,但是要懂得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找到正确的路线,比如曾国藩第六次考秀才未中后的反思,这是后面所有成功的关键。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  曾国藩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曾国藩》读后感词条  
笔记

 《生死河》读书笔记

你相信这世间真的有轮回吗?是否真像释迦牟尼说的存在地狱?是否真的有个地方叫三生忘川,彼岸黄泉?这是蔡骏在写《生死河》开头就抛出来的疑问。老实说,大多数坚信马克思...(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