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看见》读后感

我们不需要与谁为敌,只是从中看见世界,看见自己。——柴静

《看见》一书讲述一名记者从事10年当中,所经历的事件以及采访。初中时读,只是感叹生活中竟然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而如今再读,已然发现自己不过是温室中成长的人,尚未经历过真实的社会。

读《看见》的关键并不在于其文采与故事,而在于当真实的社会,以最理性的方式摆在读者面前时所带来的震撼。

关于这本书的争议很大,网络上也有不少人在骂作者,骂这本书,也有人在批评骂作者的人。而这种现象正好应征了这本书的一个主题:不要成为偏见附庸

我们常常在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莫雷特”。其本意是,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然而,事实却是,大部分人没有自己的观点。他们往往选择去成为自己认可的人或是媒体的附庸。别人说是什么,那就是什么。而如今的大众媒体,常常为了流量,将个人的情感好恶凌驾于事实之上,断章取义,通过各种手段博取大众的认同,从而使真相流失舆论当中。

真正的恶魔,是无限膨胀的民意。是坚信自己善良,对落入阴沟的野狗进行群殴的,善良的市民。而造就它的,正是偏见之下的蒙昧。

因此,人们需要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用力舒展一样,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

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任何存在偏见的行为都可能会导致普遍的虚伪,所以采访应该只是呈现不是评判,是认识而不是改造。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都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事物。书中作者所做的节目的口号是“探寻事实真相”。有人问作者,什么是“真相”?作者回答“是无底洞的底”。又问“那什么是探寻?”

答:“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互殴,从而取得平衡。”

纠正偏见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意见市场流通起来,让意见与意见较量,用理性唤起理性。

不成为偏见附庸,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并且不断修正。不让别人的偏见影响了我们的判断。探寻真相的路上,我们不需要与谁为敌,我们只需要共同来解除我们身上的蒙昧,从当中看见他人,看见自己。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看见》读后感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看见  看见词条  《看见》读后感词条  
笔记

 扯淡诗经|人生若只如初见之《氓》

世间有千万个女子,可以用一个名字称呼,姑且称作“香菇”。世间有千万个男子,可以用一个名字称呼,姑且称作“蓝瘦”。1:香菇坐在车里,看着熟悉的村子渐渐隐去,路边杂...(展开)

笔记

 《伤仲永》读后感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展开)

笔记

 《人类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人类学是什么 》第一章 人看人要求人类学家从自身的文化中解放出来,这并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容易把自幼习得的行为当作全人类都自然的、在各处都应有的。(弗兰兹.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