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婚姻是一座围城,不如说,人生是一座围城。事实上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中也是这样向我们讲述的。
故事的最后,主人公方鸿渐和孙柔嘉这对新婚夫妻在家里大吵一架,走的走,留的留,只有老钟摆的滴答声在空荡的房子里经久不绝。
方鸿渐和孙柔嘉二人的婚姻是继续下去还是就此结束,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还会出现很多很多的故事。
不止鸿渐和柔嘉,还有赵辛楣、苏小姐、唐小姐、李先生等人,他们曾在某段时间有缘相聚,待到散场的时候,等待他们的,是各自不相同的人生路。
钱老先生很厉害,他在小说中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非常鲜活饱满,都给我们带来了或欢笑或泪水或反思,他用整整两年的时间完成这本书,交给观众,值得我们这些读者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回味。
小说的男主人公方鸿渐,作为一名留学生,本应该带着满腹的真才实学回归,却在刚出场的时候就让人大跌眼镜,知识没学多少,文凭也是买来的,在短暂的归国旅途中留下了一段露水情。
明明对爱慕他的苏小姐没什么感觉,却一次一次地凑上前去,或者是纯粹地因为无聊想找人打发时间,或者是因为其他见不得人的小心思。
这样的男人放在任何一个时候,都不能说是光明磊落的,一点男子该有的利落和洒脱都没有,也难怪被苏小姐戳穿真面目,被爱慕的唐小姐不屑一顾了。
我们无法左右自己的感情,更无法左右别人的感情,但是对待感情,贵在真诚二字不是么?面对不喜欢的人,我们可以真诚的婉拒,面对喜欢的人,我们也可以真诚的交往。而不是像方鸿渐那样来回躲避和试探,这很不真诚,要不了多久,就会被别人看穿,等到那时候,说再多好话也难挽回良好形象了。
再说方鸿渐跟孙柔嘉,他们的感情来得快、去得更快,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感情基础,顶多算是孙柔嘉的一厢情愿和方鸿渐的头脑发热下的结果。还记得在去三闾大学的船上的时候,赵辛楣就提醒了方鸿渐,说小心被孙柔嘉看上了,保不准儿以后有他受的。
的确,孙柔嘉看上了方鸿渐,使用了不少小心思小手段接近和引诱方鸿渐,但是,要说方鸿渐对孙柔嘉的这些举动一点儿感觉都没有,我是不信的。相反,我觉得,方鸿渐一面享受女孩的靠近,一面深怕自己陷进去,两人的确没能逃脱绑在一起的命运,只能说是自作自受,与旁人无关了。
婚后,孙柔嘉一改装出来的面目,让方鸿渐大为吃惊,方鸿渐也不是孙柔嘉想象出来的谦谦君子模样,这俩人一定很失望吧?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日子就在新婚小两口的争吵中慢慢地过着。
将最真实的、最不堪的自己完全暴露在对方面前,小吵变成大吵,终有一天会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小说最后,柔嘉回了姑母家,鸿渐在家装深沉,他俩会继续吵吵闹闹过完一辈子?还是自此一别两宽眼不见为净?留给我们自己去想象吧!
方鸿渐对待感情如此拖拉、无能,也别指望他对待工作能强到哪里去了。
刚回国那会儿,在前任丈人的银行做事,说实话,丈人丈母对他算不错的了,但他不是踏踏实实做事,而是跟两个女人纠缠不清,还不允许丈人丈母多问,最终被赶出门。
第二份工作是赵辛楣介绍来的,去三闾大学教书,本以为离开了上海这个伤心地,能在大学里大展拳脚教书育人也算不错,但苦在他不像赵辛楣一样有真才实学,刚到三闾大学,文凭被校长识破,职位也由教授贬为副教授,私以为,这还是校长迫于学校实在缺老师,以及看在赵辛楣的面子上,才留下方鸿渐的。
可怜的鸿渐一没能力,二不世故,很难在人际关系复杂的三闾大学生存下去,果然赵辛楣一走,鸿渐也惨被辞退,虽然他自己说本来就不想继续待下去了。
带着柔嘉回了上海,暂时在辛楣原来的报社工作,不过好景不长,又起了他意,觉得自己现在的工作没什么前途。恰好辛楣来信,邀他去重庆,并承诺会为他在重庆谋个好差事,柔嘉不愿意,鸿渐瞒着妻子,辞了现在的报社工作,心心念念去重庆与辛楣汇合。
辛楣算得上是鸿渐的一个贵人,处处帮衬着鸿渐,二人也算是交心相处,或许正因为如此,鸿渐觉得自己不需要努力,反正基本上有事都是找辛楣帮忙解决。
他却忘了,辛楣乐意帮助他,这是他的幸运,但是他不能一直依靠辛楣这个朋友,之前也就算了,现在他有了家室,更应该学会承担责任,安安稳稳地过好自己的日子。
让人无奈的是,鸿渐却没意识到这点,就连小说结尾,柔嘉气得离家出走,鸿渐除了气愤和怒骂,想的却是他不能生病,因为明天还要出去买票,一切等到了重庆就会好了。
当然说了鸿渐这么多不好,并不代表他是那种一丝优点也无、让人恨得牙痒痒的类型,起码鸿渐也算是个好人,辛楣也曾评价他说:“你这人不讨厌,但毫无用处”,简直是一针见血。
这本小说名字叫《围城》,开篇有这样一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是的,我们这些普通人大多都是渴望得不到的,眼光总是放在远处,不能牢牢把握现在,也无法好好享受当下。困住我们的,究竟是什么?是现实的残酷?还是自我的束缚?
我想,读完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每个人的感悟都不会相同,但肯定都会对故事中人物的结局以及自己的人生有所思考,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