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故事正解
巨伯轻生重义
汉代有个读书人叫荀巨伯。因他的朋友生了大病,他千里迢迢来探望朋友。很不巧,刚好有一伙胡人强盗到他朋友居住的地方抢夺财物,村庄里所有的人都跑掉了。他的朋友就劝荀巨伯:“这里太危险了,你赶快走!”荀巨伯却说:“我远道来探望、照顾你,如何可以舍你而去?这样败坏道义的事我做不出来。”
荀巨伯走到屋外,跟那些强盗说:“我的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因为他很真诚,讲道义,不畏生死,结果连强盗都为之感动。强盗头目就对同伙说:“我们皆是无义之人,怎么可以来抢夺这个有义的地方?”于是下令强盗们全部撤走。荀巨伯的大义凛然化解了这次灾祸。
问题讨论:
(1)这则故事表现出荀巨伯什么样的品质?
(2)读完这个案例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如何对义实行?
1、孔子认为见到钱财和危险应该怎么做?
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注释:思:想到。危:危险。
语译:孔子说:“见到财力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
解读: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
详解:其实孔子的这一思想,不独是中国的,世界各民族和国家,也是一样的。比如英国绅士,这个绅士可不是我们某些人眼中的温文尔雅,体贴会照顾女士,当然这也是绅士的一部分,虽然停留在基础阶段。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加上英联邦军队总共阵亡120万人 英国打仗可从来没死这么多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仅死30万人。一战中后期,因法军损失大,英国不得不派出大批陆军参战。索姆河之战英军第一天就损失六万。大将军蒙哥马利子爵就说过:“很不幸的是,我们在这场战役中失去的军官的比例要远远大过普通士兵。”在整个一战中,入伍的英国贵族及贵族子弟五分之一死在战场上,与之相比,在参加一战的所有士兵中(包括贵族),八分之一没有生还。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原因就是英国对德国宣战之后,英国贵族子弟就踊跃报名,充满激情要上前线。英国贵族向来有尚武精神和骑士传统,他们原本就是好战的一族,圆桌骑士、十字军东征、玫瑰战争,骑马打仗是他们的血液,立了战功才能受到封赏,得到可以世代相传的土地、财富、地位和权势。
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战斗,在危机时刻贡献力量,贵族们视之为自己传统的责任。而且贵族家的孩子在庄园领地中从小骑马打猎、射箭玩枪,这种军事培训可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家的孩子能得到的。
有句话说得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看来孔子在2000年前就具有国际视野。
2、孔子认为什么是达?
原文: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注释:质:质朴。观:观察。
语译:所谓“达”,就是质朴正直而好尚信义,谨慎考虑别人的言语,留心观察别人的神态,考虑着谦虚的对待别人。
解读:孔子所说的“达”,是一个人的良好品质德行与他的言行达到一致,并且能够实行做到,才为达。只是说一套做一套,表面上讲仁讲义,而背后不仁不义,这种人一定会“闻”,有名气。这是孔子一贯的作风,所以还是以人的本质来衡量人。
附赠多闻
1、什么样的人不会孤单?
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语译: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作伴。”
2、什么是朋友义气?
原文:子曰:“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语译:(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四、文学常识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承接:就)
2、士而怀居(假设:如果)
3、敝之而无憾(转折:却)
4、任重而道远(并列:并且)
5、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察言而观色(连词,不译)
练习:请用虚词“而”造句。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