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部小说过多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这个便落了下乘,相当于画外音提示,生怕读者看不懂。
明代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皆留白飘逸,绝少心理描写,水浒更胜一筹,水浒中的许多心理描写干脆是假的,倒逼读者独立思考逻辑思维,施耐庵大慈悲心。
从明代到清代,不过二三百年,长篇小说技法损失,文章用字之精准已经不如前朝,水浒西游金瓶梅都不怕读者细扣每一个字,而红楼梦却不行。
一般的,写一个人物,第一步要像。换句话说:写一个和尚,他语言行为便像和尚,这是最基本要求,水浒可以做到“写什么人像什么人”。金瓶梅西游记也不差。
而红楼梦很麻烦,写了许多虚无缥缈人物,仔细分析却不像:
比如妙玉这个出家人,根本就不像,吃茶过分讲究,言语争锋呈口舌之厉害,开口便损林黛玉“忒俗”,得罪贾母而不自知,哪里像修行之人?
怪不得许多人觉得妙玉可能是流落公主,爱上贾宝玉了,
这些都是猜苯迷,无聊至极,绝无文字支持,没影子的事情。
警幻仙子有一妹妹,居然叫什么兼美?
一个神仙姐姐,取这种名字,太丢人了吧,仅仅为了生搬硬套,此神仙妹妹既像薛宝钗也像林黛玉,合二为一,典型的意淫,低级趣味。
卜是仁、詹光这种名字太直白浅薄,不要也罢。
还有什么‘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牵强附会,这种谐音没意思。
红楼梦里面多次写某人笑道哭着道,过多描写人物微表情,这些都破坏读者阅读乐趣,破坏读者的想象空间,
贾家乃王侯将相,嫡出庶出地位区别很大,贾环凭什么敢用灯油去烫宝玉的眼睛?这不是找死么,事后居然没什么要紧,王夫人骂一顿就完事了?
仔细分析都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最要命的是人物年龄,一点办法都没有,一会儿给宝钗过15岁生日,黛玉比宝钗还小,一会儿人物年龄又拉大,忽大忽小不能明确。
一个十三四岁小丫头有这般阅历手段?真不是人。
但是,《红楼梦》依然非常了不起,前八十回立体交叉结构十分难得,曹雪芹是用诗歌来写长篇小说,红楼梦大约可以算一幕幕连载的折子戏,读者欣赏各种美好画面,如一幅幅宫装美人图细细展开,端的美好!
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宝钗扑蝶、湘云醉卧、龄官划蔷、玉钏尝羹、宝玉乞梅、迎春穿针、时时花荫寂寂鸟梦痴痴,处处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我们的古典文学曾经达到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