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418本书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大家好呀~
今天,灵遥将为你带来一本新书,名字叫做《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这本书,相信有不少朋友都听说过,这篇文章标题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便是出自他的作者,伟大的军事学家 —— 孙武之口。
而作为我国最早,也是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孙子兵法》历来都备受军事家们的推崇。
比如,魏武帝曹操,便是《孙子兵法》的铁杆粉丝,曾经说过「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一类的言论,翻译过来就是,「我看了那么多兵书战策,孙子是最深刻的……」
其实,纵观《孙子兵法》这一部奇书,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行军打仗的策略,还有为人处事的道理。
尤其是当你真正地理解了它,然后把它给运用到了生活中以后,才会发现,很多问题,之所以会困扰你,往往是因为你的出发点就错了。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能够从《孙子兵法》中得到哪些启发呢?来和灵遥一起,读读这本《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吧~
01.
谋定而后动,
只打不会输的仗
我们在读经典时,彻底读懂它的第一句话,是很重要的。
因为,古人生活的那个时代,想要出书立传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此,他们便会仔细地斟酌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力求把自己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以最精炼的方式,传递给我们大家。
放到《孙子兵法》里,这第一个字便是《计篇》的「计」字。
说起这个「计」字,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把它给《三十六计》里的「计策」给联系起来,认为《孙子兵法》中讲到的都是奇谋巧计,阴谋诡计。
然而,你这样理解时,便是彻底地跑偏了。
因为,孙子作为一个把「打仗」看作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圣贤,是绝对不会只考虑到「术」这个层面的。
毕竟,作为君王身边的第一军事专家,一个高层中的高层,他所考虑的,更多反倒是「战略」层面上的事情。
比方说,《计篇》里有提到的「五事七计」,比较的便是敌我双方在政治、天时、地利、人才和法治上的孰优孰劣,说是现代版的「SWOT/PESTEL分析」也不为过。
因此,在做一件事情以前,你先想清楚了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02.
孙子兵法中的「敬畏心」,
不打没准备的仗
说完了孙子的价值观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他是如何落实他的价值观的。
首先,在《计篇》里,孙子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按理说,孙武作为一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专家,对待战事,那应该也是百炼成钢,手到擒来了。
然而,在整部《孙子兵法》的开篇,他却用寥寥18个字,把对战事的「敬畏心」体现的淋漓尽致,可谓是不得不服。
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捞起半截就开跑,结果犯了「经验主义」错误,输得一败涂地的人是比比皆是。
而,我们如果都能够像孙武一样,能够放下自己过去的成绩和骄傲,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事,老实本分做人,又将能够少犯多少不必要的错误呀~
03.
孙子兵法里的PESTEL:
「五事」
好了,我们现在正式来到《计策篇》,一起看看孙子都是如何评估敌我军事实力的。
虽然,很多人会认为说,打仗嘛,只要我兵多粮广就行,大不了我耗死他。然而,战场上真正的胜负,早在上战场以前便已经可以通过「五事七计」来判断一二了。
现在,我们先看「五事」。
在灵遥看来,它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PEST分析法类似,主要评估的是这个仗能不能够打的外在因素。
「道」,五事中的第一事,是恩信使民,也就是说,你手下的人听不听你的。
我举个例子,一个人想要做出变革,首先便是需要有一个变革的土壤。
因为,「变革」这件事,你完全可以把它理解成改变「切蛋糕」的方法,是注定会伤害一部人的利益的。这时,你便需要理清楚反对者反对你变革的原因,然后做出满足他们利益的承诺,这样才有可能成功。
「天」「地」,五事中的二三事,很好理解,天时、地利,同样说的也是土壤的好坏。
比方说,你如果在盛世想要搞变革,那注定是会遇上重重阻碍的。因此,在合适的时机里,做合适的事情,真的很重要。
「将」,五事中的第四事,说的是委任贤能,也就是看谁底下的人才厉害,有法子,有执行力。
因此,我们便常常会在历史书中看到,打仗前先派间谍去贿赂敌国宠臣,使离间计,让对方君主换个窝囊废上前线的戏码。
最后一事,便是「法」了,也就是规章制度,待会再说。
读到这里,相信你会慢慢意识到,打仗,或是变革,自古以来便不是一件小事,更不是我们在电视剧、小说里看到的一拍脑袋就可以了的事,而是要从长计议,谋定而后动,不打没准备的仗。
04.
孙子兵法里的SWOT:
七计
如果说,「五事」探讨的是这个仗能不能够打,这件事能不能做,那么,「七计」如同现代企业管理中的SWOT,评估的是你做这件事有多大的胜算。
在《孙子兵法》里,「七计」分别是:
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现在,我们一一来说。
第一点,主孰有道。
这一点说的是哪一方的君主得民心何居心,具体来说,便是对待民众要政策得当,对待部下要舍得封赏。
这里,历代注家都拿韩信在刘邦和项羽中的选择作为这一条的注解,认为项羽这个人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对士兵都做得不到位,不得民心。
然而,这里灵遥也想要补一句,楚汉相争争的不只是天下,还有「封建制」和「帝制」这两种政权的争夺。换句话说,韩信最后被杀,与其说他是功高盖主,不如说他是挡了刘邦「所到之处,皆是我刘家天下」的霸业。
第二点,将孰有能。
这一点说的是比较双方将领的本事。如果敌方的将领明显比我方的厉害,那么,便要能够稳得起,先让对方君主把大将给调走,换一个笨蛋来打。
第三点,天地孰得。
这一点很好理解,看谁都到了天时地利。比如,曹魏和孙刘联军的赤壁之争,便是输在了天时、地利上。
第四点,法令孰行。
这一点说的是法律条款与行政命令的执行。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前期如果不把规矩说清楚,严格遵照执行,那么,将领便会给手下士兵留下一个反复无常的印象,更别提统一军心了。
因此,「军法无情」这四个字从来就不是一句戏言。
第五点,兵众孰强。
也就是很多人理解的 —— 「我人多,武器好」。
第六点,士卒孰练。
这一点很有意思,熟练熟练,这两字从字面上来理解,说的也是你想要做成一件事,那就要反反复复地练习,直到滚瓜烂熟。
最后一点,赏罚孰明。
赏罚可是一个大学问,有时甚至能够逆转战局。赏罚的关键,一看及时,二看恰当。
前者很好理解,就是说无论是做了好事,还是坏事,都要让当事人和周围人马上看到好处和惩罚。后者则是很多人都会忽略的。
尤其是罚,不少人都会因为自己受了委屈,给对方劈头盖脸一顿臭骂,结果活活断了自己和对方的后路,想和好都找不到台阶。
由此可见,想要打赢一场战争,不仅前期准备大的工作要做好,细节更是容不得半点含糊。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这一篇文章里,我们说到《孙子兵法》的价值观,即通过评估敌我双方力量,做好准备,来克敌制胜。
不过,正所谓,兵不厌诈,即便有了这些「道」和「法」,落实到一场战役中,没有「术」还是不行的。
于是,下一篇文章里,灵遥将为你解读《孙子兵法》里的「诡计」,也就是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来见机行事,达到扭转战局的结果。
敬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