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愈是诗的,愈是创造的

愈是诗的,愈是创造的

——读艾青的《诗论》

翻过艾青的《诗论》版权页,一眼就看到这样的句子:“谨将此书献给——为时代思考、苦恼、以及受难的人们。”这是诗歌创作者的心声。不论什么时代的诗人,都要“把诗交给人民”,接受读者的检视。人民需要从诗歌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看到未来和希望,汲取前进的力量。同时诗歌是艺术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必须是具有创造性的。

        我狂热的追求诗歌这么多年,越来越感到迷惘,不知诗歌要走向何方。中国诗歌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许多名诗人的作品,就是一行行文字的组合,没有诗意,晦涩难懂。读着读着就仿佛坠入了五里云雾,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有很多人声称,诗歌越来越远离读者,走进了象牙之塔。

艾青的《诗论》里有这么几句:真正的诗歌就是混在散文里也会被发现的。诗比其他的任何文学样式都更需要明朗性,简洁性,形象性。不能把混沌晦涩与朦胧指为含蓄;含蓄是一种饱满的蕴藏,是子弹在枪膛里的沉默。以上阐释非常明确,如果读者阅读这样的诗歌就不会摇头失语,就会陶醉于其中,愉悦的审美就会被唤醒。这就是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歌是艺术的,也是创新的,创新的就更具审美性。诗歌如果有参差错落的美的形式,读者就能抚摸着诗歌平滑细腻的肌质,感受着明朗丰富的内蕴,徜徉其间,陶冶着心灵。诗歌的形式美了,也要有内蕴无限张力的内容。即使诗歌短到一行,一行里面也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内容,不要使读者因你表现的不充分与不明确而误解诗歌的深奥。

百年的中国诗坛,涌现了不少常读常新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恰是来自于生活,反映了读者心声,正如鲁迅所说的:文学的精品取之于民间。民间隐藏着闪闪发光的艺术珍珠,诗歌要关注现实生活,让这样的“珍珠”闪光。诗歌才能有意境之通幽,意象之朦胧,理解层次上之“曲径”。否则就要日渐远离人民大众,诗坛就不会有它辉煌的盛况。

    “五四”时期,中国诗歌没有纵向继承和发展,一改旧体诗的束缚,对西方诗歌进行了借鉴,实在是中西诗歌混血儿的自由生成。这样就突破了固有模式,艺术从来都是创新前行的,诗人也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诗歌必须有好的形式好的内容,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更新创作观念,敢于向文学的禁区挑战,胆气要足,不因循守旧,要敢于打破常规,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创新实践。诗歌受众面虽小,但是若能占领读者群中的一个小胡同,就等于有了居民区。诗人就应把“好看”的诗歌往这地方领,猛吸他们的眼球。诗歌的胡同虽然窄,但那可是民众的栖息之所。民众者,文学之灵魂也。用新颖的形式和贴近读者生活的内容,让读者获得审美的愉悦,读者就能从创新的诗歌中看见远方。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若侵权即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愈是诗的,愈是创造的  创造  创造词条  
笔记

 《记念刘和珍君》读书笔记

当年读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本学过《记念刘和珍君》,当年老师给我们灌输的知识,就是声讨北洋军阀的恶行,并且向以刘和珍等47个学生的行为致敬;今天我已离开学校,再重读...(展开)

笔记

 《叔本华自述》读书笔记

作为一个平凡而且又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平凡的人,本以为只能读一些小说或是科普杂志之类的,没想到有一天还会去看哲学思想,还发现不是全不懂。只能将此归功到我热爱哲学的心...(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