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妈妈问,幼儿园年龄的孩子在家无聊,除了看电视就是吃零食,有什么建议可以“挽救”孩子的兴趣爱好吗?幼儿说不得不推荐画画,因为画画是小朋友每天最好的消遣,并且是一举多得的好活动。
当小朋友抓着笔随意涂鸦,无论是地板还是床铺,可能都会留下他们的“色彩”,其实这是孩子用手在探索世界,同时也是孩子的手指、眼睛与大脑相互协调的结果。
在孩子画点、连线等动作中,孩子的逻辑能力也在同步发展;把颜色涂出边框,是孩子的空间探索表现;在孩子对比先后的涂画中,还有时间的痕迹……从下面,你能追踪孩子大脑的成长“轨迹”:
3,4岁左右,小朋友会画螺旋状线条、封闭的圆形;甚至在最简单的线条中,也有孩子的“故事”。例如,有宝宝会指着一团线条说,“这是我在跳舞。”
4,5岁左右,孩子会频繁地画“火柴人”,这是孩子大脑对人物的简单抽象;他们也经常以“画”表达愿望和想法。这也是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表现。
5,6岁左右,孩子会用“画”表达有细节的事物或完整的故事,他们画中的人物或事物更具备细节、更接近现实环境。例如人物有头发和手指,还可能穿着蓝色鞋子等;花朵的花瓣是粉色的,或许还有一只小瓢虫在上面。
如果你细心观察,孩子的画的复杂程度是大脑成长的最直观表现。
从孩子心智成长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大脑常常是“天马行空”的。不少人认为,这是孩子成为“作画大师”的最佳时机。当孩子有了画画的“载体”,不仅能展现丰富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如果持之以恒,孩子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也能获得很好的保护。
正如天才画家毕加索说过:“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可想而知,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多么珍贵。毕加索的这句总结,也在自己一生的自画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记得有一位小女孩,很年幼时妈妈便去世了。她常常很想念妈妈,并且不仅一次渴望见到妈妈。这种强烈的思念,让孩子处于沮丧和敏感中,她总是冲爸爸或其他小朋友发怒。后来,有人鼓励她画画,“把你对妈妈的思念画在纸上”……
慢慢地,从她的画画中,别人能感受到她的情绪慢慢恢复平静,从一团乱线、乱戳、乱涂中,发展到一根根有条不紊的线条。她说:“画着画着,我感觉就像妈妈在天上看着我,我觉得很那么生气了……”
男女孩的画风,常常有些少差别?
纽约大学曾经有心理学家对小朋友的画风进行过“大数据”的对比,发现了一个普遍的规律:小女孩喜欢画线条有弧度的事物,例如花朵、心形、雪人等,而男孩们趋向于画线条刚硬的事物,例如盒子、变形金钢等。你家孩子也是吗?
父母常见的错误做法
不少父母对我说,很多时候,孩子上了兴趣班之后,反而不爱画画了。
为什么?正如幼儿说在上面说过的,小朋友自发的画画,常常是对世界的探索。而大众的画画兴趣班,往往是老师教孩子画出具体的事物,例如星星、花朵等。孩子在“学”的过程中,失去了探索的热情,对世界的认知也被限制在老师的一笔一画中。
所以,不建议父母让孩子过早地被画画老师“禁锢”创造力和想象力。
2、给孩子小笔杆的笔?
幼儿说不止一次说过,小朋友的手部肌肉群和手指还十分稚嫩,动作也不够协调和灵敏。如果让他们抓握小笔杆的笔,想象一下,这好比我们成年人被要求抓两根铁丝当筷子,一定是非常费劲和笨拙的。同样地,孩子在抓握细小的笔时,需要特别用力,长期以往,会损坏孩子的手指骨头。
3、给孩子买一大堆的笔?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孩子如果有一大堆的彩色笔或蜡笔,孩子除了刚开始的几天新鲜感满满,孩子画画的频率会骤降。为什么?“多”往往等同于“不珍惜”。
在这方面,曾经有过一项知名的研究,研究者施瓦兹给两组画画的孩子送笔。第一组孩子可以从3支中选择1支画,另一组孩子可以从24支中选一支。一段时间后,多画笔的孩子的作品最糟糕。为什么?少笔的孩子反而更专注、更会物尽其用。
4、嘲讽孩子画得“不像”?
我们常见许多“无知”的大人,他们有意或无意地评价孩子的画,有时还说“画得不像”。这种做法大错特错。父母的这种行为,不仅会让孩子沮丧,画画的热情也可能被扑灭;如果大人让孩子描画简笔画,企图让孩子“画得像”,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也会被消磨殆尽。
在很多幼儿家庭中,父母们有时想让孩子持续画画,或觉得孩子画得好,便通过物质奖励孩子。这种做法也是不妥的。正如Dennis Coon曾经说过,物质奖励会削弱孩子画画的自然动机,孩子画画的喜悦也变得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对物质的渴望。因为物质,把孩子“享受画画”扼杀得一干二净。
所以,让孩子画画是好的,但我们别“走偏”了。当孩子走上了画画的“歧路”,想回头便难了……
关键字:画画涂鸦、亲子互动、育儿方法、心智成长、早期教育
幼儿说,作者为幼儿心理科普作家黄杏贞,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学习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