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写梁山好汉起义,战场厮杀,刀光剑影,时时可见;书中英雄,或英姿豪气,或勇猛顽强。但是梁山英雄也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动人的眷念柔情。
一、英雄尚有孝子之心。
梁山好汉叱咤风云的业绩,大都发生在他们十七、八岁至中年期间。他们背井离乡,四处流荡,虽无家庭温暖,却并非无情。他们时常惦念家中双亲。
宋江是著名的孝子,平时喜好结交江湖豪杰,为预防不测,恐连累父母,
“教爹娘告了忤逆,出了籍册,各户另居”;
因人命案子他被捕发配江州,临行之际,父亲宋太公叮嘱他:
“你如今此去,正从梁山泊过,倘或他们下山来劫夺你入伙,切不可依随他,教人骂儆不忠不孝。”
为不至于被梁山好汉劫救上山,他牢牢记住老父叮嘱,只拣小路里过去。后来,虽被救上了梁山,但他仍然恪守父训,执意不肯落草。后来虽说勉强决定带领一批好汉上梁山,但途中收到石勇转来的家书,知悉老父病故,便号啕大哭,急急奔丧回家。最后,他上了山,还是“恐老父存亡不保”,又连忙下山去。后来,见到由梁山好汉接上山的老父亲,才“喜从天降,笑逐颜开。”作为孝子,宋江是当之无愧的。
公孙胜,乃是出家人,但深深惦念老母亲。梁山聚义一段时间,他即请假回乡探望老母。为修身学道,也为侍奉老母,他“假期”一拖再拖,甚至改名换姓,执意不肯返回山寨。后来,梁山派戴宗和李逵到蓟州一带寻找,催促他返回山寨,公孙胜就是躲着不露脸。戴宗利用公孙胜的孝母之心设下“计谋”,让李逵伪装欲打公孙胜老母的样子,这才把公孙胜“吸引”了出来。此番孝母之情,委实动人。
李逵素以勇猛粗鲁著称,战场上,他那双斧一路上杀过去,不知有多少人头落地,真有点“杀人魔王”的气味。但这“魔王”却偏偏有使人感动的“孺子”之心。第四十二回宋江父子上山团聚,公孙胜告假蓟州探母之后,只见李逵放声大哭起来:
“这个也去接爷,那个也去望娘,偏铁牛是土掘坑里钻出来的?”
问他要怎么着,他说:
“我只有一个老娘在家里。我的哥哥,又在别人家做长工,如何养得我娘快乐?我要去取他来这里快乐几时也好。”
可以说,这是李逵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真正的放声大哭。足见他对老娘的惦念之切。在回家的路上,李逵把那个谋财害命的假李逵打翻在地,只因假李逵谎称:
“小人本不敢剪径,家中因有个九十岁的老母,无人养赡,因此小人单题爷爷大名唬吓人,夺些单身的包裹,养赡老母。”
李逵因而动了怜悯之心,并给假李逵锭银子,让他改恶从善。李逵究竟杀了多少人难以统计,他何曾动过恻隐之心?然而就为了一个“九十岁老母”,竟破天荒地饶恕了一条人命,由此可见其孝母之心。李逵到了家,便亲热憨昵地呼唤:“娘,铁牛来家了。”为免除老娘疑虑,一边编造假话哄着老娘,一边急忙把老娘背走,那言语、那情态,何等孝顺、憨厚、率直!
二、豪杰更有手足之谊。
梁山好汉是十分讲究兄弟情谊的,甚至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话,作为人生信条和美好理想。书中写了许多动人的“结拜”情节和场面,如宋江与武松,林冲与鲁智深的结拜等等。除邹润、邹渊叔侄外,书中描绘了十二对嫡亲兄弟的手足之情:武松与武大郎、来江与宋清、阮氏三兄弟、解珍与解宝、李逵与李达、张横与张顺、穆弘与穆春、孔明与孔亮、童威与童猛、朱贵与朱富、孙新与孙立,蔡福与蔡庆。
作者描叙这些兄弟情谊,往往是作为人类一种比较崇高的情感来表现的。这十二对兄弟,除了李逵与李达外,没有一对兄弟发生过争吵或斗殴打架,他们都能相互谅解、同舟共济。为了手足情,甚至不惜赴汤蹈火。
李达对李逵是不尽兄弟情义的,但是,李逵对大哥却非常友好。虽然李达见兄弟就破口大骂,但李逵还是耐心地劝道:
“哥哥不要焦躁,一发和你同上山去快活,多少是好。”
甚至在估计李达可能去报官的情况下,李遴并未激起仇恨之心,还给哥哥撂下一锭五十两的大银子。武松与武大郎那催人泪下的真挚手足情,是为人们所赞颂的。阮氏三兄弟,一起捕鱼为生、一起奉养老母、又一起造反,他们同心同德,紧紧团结。张横与张顺,生时互相帮助排纷解难;一人死去了,还在惦记着活着的亲兄弟,以自已的魂灵给战友们预兆吉凶。
尤其使人感兴趣的是,作品所写的兄弟情谊,都是以“聚义共事”为前提,“共同造反”为归宿的。这不仅丰富了兄弟情的社会意义,而且深化了作品“官逼民反”的主题思想。
朱贵为了搭救被捕的李逵,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串通弟弟朱富,共同设计劫救了李逵,那朱富知义气识大体,理解与同情哥哥朱贵的侠义行为,最后听从大哥的规劝,一起反上了梁山。孙立,作为提辖,刚开始自然没有落草的念头,但在弟弟孙新和弟媳妇顾大嫂晓以大义和谆谆规劝下,终归同意加入造反者队伍,并带头劫牢救出解珍、解宝,接着又打入祝家庄做内应,为梁山三打祝家庄立下汗马功劳。在这共同的斗争中,孙立、孙新兄弟俩,不仅走到一起了,而且加深了手足情。再如,解珍与解宝等,都是在走向造反之路的过程中,更紧密地团结起来了,更深地发展了兄弟之间的亲密关系。
三、好汉也有眷念之情
《水浒中》描写夫妻之情和私生活的笔墨极少,但从一些有关的描绘和点缀里,却能反映出英雄儿女情长的另一侧面。
林冲及其娘子的爱情,真挚深沉、感人胪腑。在林冲娘子短促的一生中一直真切地关心自己的丈夫。即使在遭到高衙内调戏的时刻,也能义正辞严地斥责歹徒,表现出对丈夫的忠诚和一尘不染的贞操。林冲对妻子一往情深,在被刺配沧州生死难测之际,念念不忘的是妻子,虽存有“挣扎着”重新团聚的幻梦,但为了不误妻子的青春,忍痛写下一封“休书”;被逼上梁山后,他依然把妻子挂在心上。他见晁盖做事宽宏,疏财仗义,能安顿各家老小,便
“蓦然思念妻子在京师,存亡未保,”“欲要搬取妻子上山来”,
后来得知妻子早被高太尉逼得自缢身死,洒下真挚的英雄泪。
书中所写的孙新与顾大嫂、张青与孙二娘、王英与扈三娘、秦明与花荣之妹等几对夫妻,感情都好,爱情专一,互助互爱,也算是患难夫妻吧。孙二娘开“黑店”,在一次“误会”中,被武松镇住了,正在危急之时,张青赶来解围。孙新与顾大嫂,配合默契,同心协力促使孙立造反。王英虽有过好色的毛病,但自从娶了扈三娘为妻,他的劣迹也就不见了,毛病改得还算彻底,这当然是对扈三娘的尊重与忠诚的表现。在战场上,也很能体现出夫妻之情,那王英被敌人抓走,一丈青便心急火燎赶去搭救。
作为梁山主要负责人的晁盖、宋江、吴用等,特别是宋江,很能体察英雄的眷恋之情。在如火如荼的戎马生涯和战火横飞的沙场,总是不忘照顾英雄好汉的老小,安排他们的家眷。按现在的话说,就叫做“解除后顾之忧”和“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晁盖当上塞主后,只要有好汉新上山,便注意“安顿各家老小”。阮氏三雄等上了梁山,晁盖便
“再教收拾两边房屋,安顿了阮家老小。”
秦明、花荣等一批好汉上了山,晁盖又让
“收拾了后山房舍,教搬老小家眷都安顿了。”
那宋太公和宋清,也是由晁盖“先叫戴宗引杜迁、宋万、王矮虎、郑夫寿、童威、童猛”接到山寨的。就是在受招安之时,梁山首领也不忘家属安排。宋江要起送各家老小还乡,吴用想得更远更周到:
“且留众宝眷在此山寨。待我等朝觐面君之后,承恩已定,那时发遣各家老小还乡未迟。”
宋江每每在招纳好汉上山的同时,就派人去接其妻子老小上山。那萧让、金大坚被“赚”上了梁山,忧心忡忡地说:
“我们在此趋侍不妨,只恨各家都有老小在彼,明日官司知道。必然坏了。”
吴用劝说他们
“不必忧心,天明时便有分晓。”
次日天明,便在梁山半山腰见到两家老小,都对他们说:
“你昨日出门之后,只见这一行人将着轿子来,说家长只在城外客店里中了暑风。快叫取老小来看救。出得城时,不容我们下轿,直抬到这里。”
还有徐宁、宋富、彭玘、凌振等在上梁山时,都同时由梁山派人把他们的家眷接到山上来。宋江还亲自作媒,促成了秦明与花荣之妹、王英与扈三娘的姻缘。
这不仅反映了梁山领导层对部属的关心,反映了梁山兄弟之间的友情,反映了梁山好汉“无情未必真豪杰”的精神世界的一个侧面。更为重要的是,宋江等领导者这样关心众好汉的家庭生活,在江湖上在社会上都得到好评,扩大了梁山的社会影响。由于解决了“后顾之忧”,才能使初上山的好汉和归顺的朝廷将领,能够无所顾虑地在梁山落草聚义。这对梁山义军的发展壮大,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结束语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无惰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梁山英雄也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动人的眷念柔情。尽管作者用墨很少,但在有限篇幅里,仍可看见梁山英雄生活中耐人寻味的一些侧面。当然,作品在表现“无情未必真豪杰”的情景时,也反映了梁山好汉身上的某些封建观点和落后因素。如对妇女的偏见等。另外,作品也毫不掩饰地写了周通、王英、史进、安道全等人曾有过的好色等劣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