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读书 你可能读错了(深度长文)

【原创行学之二】 读书 你可能读错了

人类认识自己,并不那么容易,先天悟性、天赋、记性、后天环境差别都比较大,个个格局不同。一个人一生认清自己最重要的途径有四个:良师、益友、小人、读书。要得到好的老师、或者好友都不容易,可遇不可求。每个人遇到小人却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管是否讨厌,都由不得自己,其实小人不仅给自己压力,同样会带来动力,还能让自己反省。要鞭策自己,没有小人,缺乏打击还不行。谁说挫折,坎坷不是成功路上的营养呢?

读书,似乎自己可以决定,可以选择,大不了看大家都推荐的“经典名著”总不会错。其实不然。现在是信息时代,世间各类书、“种种法”,浩如烟海,试图读尽天下书,经历所有法,以达到“致知”的目的,显然是行不通的。而经典名著也不一定完全靠谱,那如何来找书,选书?

其实只要自己喜欢,能自然读下去的 就是你需要的,作者的思想必定能与你相互吸引、共鸣、交融、互补,至于是否经典与君何干?这是自然之理。有不足,才有需求,彼此互补才会吸引。

书,岂止是书?是“思想”也是“灵魂”。“文以载道”,说明读书不能执着文字,更不能沉迷情节不能自拔,沿着文字深入作者思想精神为读书第一要务。如果能进一步弄明白文字背后的道理,笃行之,直至证道,方堪称大家,师者。当然也有的书没有思想,缺乏灵魂,那就不是书,是废纸。

太极圆满而周易,其理,一阴一阳,合二为一,分而为二。书,分有字的书,还有“无字的书”。真正的读书人、学者,应当特别重视无字处读书,向生活、向大自然,在“行”中学习。如此才能使心中的知识和学问如“太极”“自圆”起来。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特别强调了易经之成书: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剥”其所以,大道其中。格物致知莫不如此。

书读多了,会有融会贯通,豁然开朗的时候,此时“思想”立在高山顶上,就会看到条条道路,起伏弯曲都能通到山巅,这也算“致知”,知本体了。心学鼻祖陆九渊“大言”:“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此即由来。起先是“我注六经”,到后来上得山顶自然是“欲说还休”,哪里不对?哪里没错?不过你不说,有人会说。

读书如此,做生意、写作、绘画、厨艺、从政、练剑、书法、结交朋友等等均如此。一心不二,做自己喜欢的,但又不失“真我”“良知”,奉守“中道”,坚持下去就能到“山顶”。

各行各业,钻研到一定的程度,时间久了,会无书可读,无图可依,此阶段不“独行”就无路可走。凡独行,必当慎独,道不远人;凡入世当持戒,戒妄想我执。真求道者,不为世俗约束,心静神闲,此心只是不动。身外无道,心中有道,依道而行,谦恭虚心,锲而不舍,必当一览众山小。

单就读书明理而言,久久为功,自然会有“开悟”之日,然而历史上、日常生活中,读书人,甚至是大学问家,在“做人做事”上却不一定会得到认可,也没有建立功业,获取权势钱财。

世人一句话道尽沧桑:读书再多,再有学问,也没啥用,赚不到钱。这样的话屡听不鲜。东方的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既没有地位也没有钱财,按照当时或者现在的价值观来说,他们混的很差,很失败。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游说人群,组建团队(鸡鸣狗盗之辈都用上了),四处拜访推销,受冻挨饿,却没有结果。

古希腊的“圣人”苏格拉底最后是被“法”所杀,也可以说是慷慨就义,以死来应道。他既没有别墅也没有“豪华轿车”,搞不好“红颜”都没有。很失败吗?如果是失败,为何几千年了他们还有这么多“粉丝”?这是不是矛盾了?如果不矛盾,那么何谓成功?何谓失败?这个问题大家自己思考。他们难道是缺乏智慧,不勤快吗?还是德行不够?都不是。

孔子到五十岁的时候,开始安心教书,不再东奔西跑。并发出感慨:天命不可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个“天命,命”是什么?

由此可知要想弄清楚读书的意义,就必须要搞清楚何谓命运?中庸上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可见“道”是起决定作用的,因为没有性就没有命。

生命看起来是父母给的,其实并非如此,每个人的生死来去,自己都做不了主,没有例外。生命借助父母激活,个人命运父母也无法掌控,同胞兄弟姐妹的命运都不一样。背后的主宰力量,无形无影,不可控,但可感知,我们祖先理解为“道”。老子的《道德经》对此有专门论述。作为读书人、学者、智者,理应为“彰显大道”而生。

道显则国兴,道在人心则民强,顺“道”而行,即为“德”,厚德载物。有些人看起来“行善积德”,但没有好报,又是为什么?行善贵在无心而行,做给别人看,为了“好处”行善,没有功德,没有好结果。

对于命运学说,中国文化几千年来有很多著作,流派。认识命运的书也很多,如“子平命理”就非常系统和科学。可以在实践生活中验证其透析命运功能的准确性。不过社会上的算命术,把它的光芒和价值给掩盖了。因此读书还得分清泥沙,于事上求证真理。事上,行动中得知,就是知行合一。

古今中外研究如何获得“名利”的书,浩如烟海,尤其是当今社会。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等等他们拥有巨大的财富,背后的道理,他们所走的路径,对学问通融的人而言,洞若观火,可是为什么“明道”之人却赚不到钱,甚至很贫穷呢?

照着“富人”奉行的道路走难道行不通吗?同样的道理,成名的画家、作家、钢琴家、音乐家、歌唱家、书法家、政治家等等可以依据前人的道路、经验、方法、途径,训练、培养或者教育出来吗?答案是不可以。

很明显,所有的方法、方式都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尽信书、死磕书本,不在“行”中读书,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明大道,违背真理,结果会怎样?怨天怨地,痛苦一生。这叫有眼“无明”吧。

前人种种“法”、条条“道”、世间种种“理”就算把握得炉火纯青,各种条件了然如胸,如果离开了人本身的“自然性”或者说“种性”“根基”,凭借“别人”和“妄想”来设计、建造“自我”或“命运”,都毫无意义可言。

西瓜的种子如何长出辣椒来?把荔枝树种到陕西长安,能结出荔枝吗?为了杨贵妃的百媚一笑,相信唐朝皇帝肯定试过。凭借皇帝之力,也无法改变荔枝只适合在岭南生长的事实。正因为如此才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绝叹。

世人总巴不得子女都成“栋梁之材”长大以后都成“富豪”“高官”,以至于这样的思想传导给了子女,后人也妄想纷纷,结果当然得不到,又化不得,所以一生痛苦万分。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丰富多样,物物相连,环环相扣,各负其命,哪个没有用? 

人类读书、学习知识或者总结经验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自己,把握大道,敬畏自然,顺应命运趋势,时势潮流,不妄想妄为,却又自强不息,不负使命。道虽然无形无言,却时刻都在,要想摆脱命运束缚,得先解决生死问题,生死都不自由,谈何改变命运?又为什么要改变命运?人命各个不同,既无比较,哪有好坏,改什么?

读两种书,一种有字,一种无字。求三种道,一者知道,二者行道,三者证道,知而不行是无知,行而不证为无道。道一直都在。

编辑小语:

作者谦乾阳光,湖湘虚心,微尘片云,随风出入,了无综影。行学系列之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书 你可能读错了  长文  长文词条  深度  深度词条  可能  可能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