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何时起,网上盛传过一段现代著名文学家胡适的日记,读过之后你会发现,即使是大师也是不爱学习星人。
7月4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不知道胡适大师如果生在现在,会不会被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吸引。
但是我们敢肯定的是,随着信息革命浪潮的推进、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的时间都被网络割裂的分崩离析。
在全民知识焦虑的时代,碎片化学习的概念应运而生。但是每个人的看法都不相同。唱衰碎片化学习的人,大多认为碎片化学习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今天一榔头明天一棒子,只会让学习繁琐化,处在“永远学不完”的状态。
但我的观点是: 碎片化学习的失败,不在于碎片化学习的本身,而在于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碎片化学习一样能让大楼平地起,收获满满知识。
如果你还找不到方法,那么下面这本书,推荐你读一读。它就是由日本畅销书作家、Bloomconcept 股份公司董事小山龙介所著的《碎片化学习:如何利用每一点空余时间自我升值》。小山龙介身兼数职,但是却能充分利用时间,在保证每天7小时睡眠的情况下,仍旧保持自我高速成长。
《碎片化学习》就是他个人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因为他同时是一名著名的“整理师”,所以本书中有很多利用“整理术”来处理周边杂事的例子,让人耳目一新。
看得书都卷边了
《碎片化学习》中一共给出了89条技巧,来提高我们的碎片化学习的能力。我就结合中国国情,尝试用“术”、“法”、“道”三个层次和大家分享。
古人们常说,预想善其事,必须利其器。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阶段介入辅助工具是很基础但又不可忽视的一环。
1. 转看为听,用声音帮助学习。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求学时需要背课文,但是发现看了半天什么都记不住。这是因为比起视觉输入,听觉输入的效果更胜一筹。视觉更适合捕捉整体形象,而听觉更会让我们发现细节。我们可以用录音笔,将文字材料进行转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死记硬背,并非全无好处。我们小时候背唐诗三百首,有几个人是真正懂得才记下来的?大家都是囫囵吞枣,先记下来再说,稍大一点可能就有了顿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某些信息其实是有用的,我们也要接纳这种状态的存在。
3. 想要变成谁,先要模仿谁。这一招对我来说特别有启发。在学校学英语的时候,老师就教育我们需要模仿他们上课的语音语调,和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灵魂附身”的涵义一致。通过模仿语调,不仅能快速学到知识,甚至能学到ta的思维方式!
4. 利用“思维导图”化繁为简。思维导图是最近很火的学习方式,他能帮助我们快速掌握整体结构,get关键点。我常用的app工具就是“幕布”,做成后可以一键导出图表,十分方便。
5. 利用“印象笔记”,打造只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词典。没有印象笔记之前,我看到的好文章就随手收藏了,但是很少会回头反看。但是有了“印象笔记”,就可以随时查阅翻看,十分方便。
6. 以教带学,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学习是件辛苦的事,学了忘、忘了学,似乎是个死循环。但是哈佛大学的“学习吸收率金字塔”能让我们走出魔咒。在学到新知识后,我们要尝试将它将给别人听,加深理解,最后吸收率竟能高达90%!教学相长,我们才能收获更好的自己。
二、“法”:冲破时间禁锢,获取最大价值
7.学习时不要打攻坚战,而要打“歼灭战”。成年人和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没有后者那么多整块时间学习。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番茄工作法(25分钟学习+5分钟休息),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但我们一次最长不要超过90分钟,避免产生倦怠感。
8.切换不同场景学习,尝试一心多用。古时欧阳修提倡学习要利用好在“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一刻也放松不得。这样做除了可以更好利用时间,还可以减少大脑的倦怠感。甚至在我们跑步时,也可以戴耳机听听力,不让宝贵时间溜走。
9.好好休息,才能好好工作。英文中有一句谚语:“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oll boy.”(只学习不玩耍,杰克也会变傻瓜)。我们不论是面对考试还是工作,都习惯点灯熬油,不睡觉只拼命。但这百害而无一利。尤其是不睡觉,会对记忆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作者小山龙介就建议大家每天睡足7小时,这样反而能提高学习效率。
10.制定学习计划,并将计划精确到日,每天都要有记录。目标再宏大,没有具体计划也是废纸一张。我们可以利用计划安排每天的学习,书中还建议大家在习题集上记录完成时间。每天进步一点点,用正向反馈激烈自己。
11. 清晨要进行输出型学习,晚上要进行输入型学习。早晨头脑清醒,适合大家进行写作或者其他需要大量脑力的工作。而夜晚需要休息,大家可以在临睡前学习一些希望记住的内容,睡眠可以让你的记忆更深刻。
三、“道”:从思维上破局,大胆取舍
12.复习时间不够?那就大胆“押宝”。职场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但又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职业类水平测试。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大胆押宝。要记住:想要守护的东西越多,越不容易成功。这一点也和管理学中的“二八法”则相呼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帕累托法则,80%的产出仅仅来源于20%的投入。关键点是找出20%的投入,所以要进行选择和集中。
13.依靠毅力学习,是世界上最蠢的方式。人脑的机构,就决定我们不可能像机器人一样,单凭意志力就坚持学习。我们要找到自己学习的动力,是为了让自己让人看得起?还是想要获取新知识?想象五年后的梦想是什么样子,然后制定具体计划,才能从中激励自己。
14.找准你的学习关键,维持学习动力。最近有一则新闻很有意思。湖北省15年理科状元,在当年被北大录取后,沉迷游戏被学校退学。经过“努力”,该考生又续写华章,成为2019年湖北省状元,总分712分。 网友戏称他为“名校甩不掉的学生”。
撇开人的天赋不谈,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学习动力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按照全脑模式分类,可以将人脑思维模式分为四类:
(1).好奇心型
好奇心旺盛,因获得新知识而感到满心欢喜。
最大的障碍:学习容易半途而废。理科状元可能就属于此类型。
(2).理论派型
一方面很高兴学到了新知识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的知识还远远不够,从而不断学习。
最大的障碍:“就算学习这个领域的知识也无法接近真理吧,这和真理没有什么关系吧”的疑问。
(3).满足他人期待型
想和学习伙伴一起举杯庆祝,很高兴能够回应那个人的期待。
最大的障碍:意志不够坚定,无法拒绝朋友一起去喝酒邀请。
(4).宅男宅女类型
牢牢掌握必要的知识,还想进一步品尝登上山顶的喜悦。
最大的障碍:完美主义。
为什么要了解全脑模型呢?
是因为我们在弄清楚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时候维持自己的学习动力。
15.如何像学霸一样爱上学习?善于利用欲望和学习的关系。学习可以分别为两种方式“强化学习”与“教师指导学习”。
“强化学习”,是指一旦输出某些知识就会受到来自外在环境的奖励。为了奖励,学习速度也会变快。
千万别忘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习某些内容就会获得周围人的认可,也就是管理学中常说的二级反馈。那么操作主体就会获得自信,越来约有动力。
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学习的知识本身就变成了奖励。大脑也会分泌肾上腺素,学习欲望和奖励之间逐渐形成良性互动。
反之,教师指导的学习。更倾向于得出“正确答案”,会压制孩子的兴趣感,摧毁他们的创新力。
学习者要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将不同的知识关联起来。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心理学家提过提出存在“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概念,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很善于学习和总结,时时刻刻拥抱新变化。而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往往固步自封,躺在过去的风光中站不起来。前者甚至可以将失败视作学习的机会,从中成长,而后者为了失败而不去尝试,只会被社会所淘汰。总管世界,未来社会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是成长型思维,而学会如何终身学习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
真正的学习者,不会被碎片化学习所难到,而是会巧用方法,打破思维定式。甚至通过自己的思考,将不同的知识串联起来,继而改变人生。
文学大师胡适曾说过:“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愿不论是学生党,还是打工族,都能从小山龙介的《碎片化学习:如何利用每一点空余时间自我升值》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内化为习惯,开启不一样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