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大概框架如下: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部分都有实例支撑,我只保留了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案例,比如“星巴克的成功”,“赌徒巴赫曼”。
第一部分个体的习惯
某段记忆比另一段记忆更重要?/暗示、惯常行为与奖赏/习惯是脆弱的/寻找幸福的能力
海盗队:不是要创造新习惯,而是改变球员的旧习惯/匿名戒酒社:是习惯还是成瘾?/你眼睛看着哪里?/习惯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
第二部分成功组织的习惯
第七章连锁零售商预知消费者的行为企业如何预测或操纵你的习惯
第三部分社会的习惯
赌徒巴赫曼/习惯的道德和选择/诱惑、梦游症和瘾/重塑习惯的社会责任
书从个人,组织,社会三个维度来说明habitloop(习惯回路):暗示-惯常行为-奖赏。
我们所有“习惯性动作”都由大脑的基底核形成。人和其他哺乳动物都遵循这个原理。当一个人在特定情景或状态下(比如疲倦,沮丧,在办公室茶水间,健身房等等),产生的一组行为。这种行为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满足,导致以后碰到同样的情景或状态,你就要重复一组动作。这样听起来有点晕,举个例子:很多白领声称靠续命,其实不管你困不困,你一进入工作状态就要喝一杯。你是否有过一到下午3-4点,就要吃饼干或蛋糕,不管自己饿不饿。可是,当你所处的环境变成了“旅途中”,你会在那个时间点立刻适应没有或蛋糕的时刻。
这个大脑的“骗术”被广泛运用到了快消品的产品推广,营销策略上,书中有大量的案例,此处不赘言。不过看完第一部分,我开始抛弃一些名牌日化品,比如贵的牙膏,香皂,甚至洗发水。因为这些产品用了“暗示-奖赏”的手段,让我的大脑感觉特别良好而已,但实际功效远没有价格漂亮。
成功组织的习惯。书中以星巴客对门店终端咖啡师的培训和改变为案例(电子书节选)
组织的成功,书中的“willpower"不免有管理鸡汤之嫌。但文中的客观数据引人侧目:50小时的课堂培训,专属导师,数百万美元的培训开发费用。作为一个以“终端服务”为本的企业和品牌,持续的培训投入和时间不可或缺。同样的企业,我想到了迪士尼。
曾经有一个做连锁饮品的创始人问我:为什么我的员工在非工作状态和工作状态中行为依然粗鄙,而星巴克的员工一旦穿上小绿裙就变了一个人。我想大多数老板并不希望听到为了达到改变,而需要长时间投入培训成本这个事实。所以就拼命地去挖星巴克,麦系,K系的资深员工。看完这本书,我想除了“挖墙脚,快速复制标准”,公司是不是还需要其他方面的改变?
说到组织,我想到了国际知名教育NGO-Toastmaster。一个可以运营100年的跨国,跨种族,跨行业和年龄的非营利性团体,其本身靠着若干SOP,流程和活动引导会员learnbydoing,并达到个人提升的目的。在toastmaster中,会员被建议互相支持、给台上演讲着给予鼓励性掌声和反馈。会员的成长有学习手册作为“引导和扶正“。
第三个维度是社会的习惯,书中的例子关于美国的种族问题,离中国读者太远。反而赌徒巴赫曼的案例让我如同看了一部惊悚片——原本一个简单甚至有抑郁倾向的家庭主妇,如何被“习惯的回路”绑架,一步一步沦为震惊全美的赌徒。一个深度赌徒的大脑CT影像,跟脑损伤者有诸多相似点。当某些“恶习”无法通过改变“暗示”和“奖赏”来消除的时候,请去专业医疗机构寻求帮助。
综上,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本书对个人习惯,组织习惯的改变贡献了一些有效的方法论。当我们知道习惯是一个可控的大脑”诡计“的时候,可以从一些“宿命论”或占星卜卦中逃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