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代的一些称呼或者词的含义,大家应该都非常了解,很多都是和现代不一样的。小编最近发现了一个词确实是有点懵啊,那就是“假节钺”,这个词不知道大家见没见过,或者说了解其中的意思。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假节钺是什么意思
假节钺(假节):
拼音:jiǎ jié yuè
假为“借”的意思,代表短期代理,非为真假之意。
譬如汉军队设置“假司马”就是代理司马,刘邦封韩信为“假齐王”就是代理齐王,以有别于正牌的“司马”及“齐王”。
节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利。
钺为斧钺,一种刑具,专属于君王。《孔丛子·问军礼》:“天子当阶南面,命授之节钺,大将受,天子乃东面西向而揖之,示弗御也。”
“假节钺(或假黄钺)”代表了皇帝出征,比如“帝征孙权,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使持节”则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可以自行诛杀无官职之人,若在军事中,则可以诛杀官员。“假节”可以杀犯军令之人。
2、假节钺和假节有什么区别
“假节钺”代表皇帝的出行,凡持节的使臣,就代表着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相应的权力。武将“假节钺”的话,他在战时状态就不必左请示、右汇报,可以直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士卒。
假节,假(通“借”)以符节,持节。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当这个臣子临时任务完成后,这个节将会被收回。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贞观之治》中的节仗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在晋朝之前,假节、假节钺是同等的地位,只是礼仪不同。例如,假节的辛毗可以依据皇命而约束假节钺的司马懿。
从晋朝开始,“假节钺”成为级别最高的君王授权方式。拥有了“假节钺”的权力,不但可以随意斩杀触犯军令的士卒,还可以代替君主出征,并拥有斩杀节将的权力。
3、假节钺历史渊源
汉魏假节
汉朝使节没有区分层级,不管是“假节”、“持节”还是“使持节”、“假节钺(或“假黄钺”)”,都是同等地位,表示代表皇帝不分大小。例如曹真在本传为「假节」,但在奏上尊号时列名「使持节」,连出土的曹真碑也是「使持节」;又如魏延在本传为「假节」,但在弹劾李严联名上表时却为「使持节」。倒不是说虚名较高而实权较低,而是代表皇帝不分大小,所以孙虑「假节」开府,长期驻军镇守、统治一方,却没有短期代理之意。相反的,汲黯私自「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本应为「假节」,即临时借用节杖而事后归还,但是此行却视为「持节」。而前四史也没有记载节将的分工,甚至于汉武帝在发兵收捕太子时,为示区别(因为太子亦拥有节),特意将节杖改色,这也左证节杖原来无高低之分,否则汉武帝直接明示「使持节」不就高于太子的「持节」或「假节」,何必担心皇令与太子令相混淆。
晋代假节
晋朝使节开始区分层级,“假节”、“持节”和“使持节”、“假节钺(或“假黄钺”)”代表不同的权力和名望。
整理一下后来晋朝的持节都督权利:
(一)假节:平时没有权利处置人,战时可斩杀犯军令的人。
(二)持节:平时可杀无官位之人,战时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
(三)使持节:平时及战时皆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
(四)假节钺(或假黄钺):可杀节将(含假节、持节、使持节)。
晋朝节将的开始时间可追溯曹魏时期,至于吴、则不一定照办,因为魏晋管辖跨州越郡,所以有假节刺史或持节都督出现,而吴所统寡州少郡,没有分区统治的需要,悉数皆为中央直辖。魏五子良将中于禁为假节钺,其余四子为假节;蜀将廖化、吴壹、张翼等人虽持节,但是真正军事用兵却得凭视大将军姜维所举止,但比较特别的是关羽却是假节钺,应有区别;吴将长江各督镇守各地,也非人人持节──因此吴蜀节将的权力,不如魏晋节将来得大。吴蜀之节将,与其代表中央,更像差遣使者。
持节都督镇守一方,也是后来割据地方的「节度使」之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