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战国时期的事情,赵国的两次临阵换将可以说是非常的忌讳了,毕竟这样的事情在战场是万万不可的。那么在历史上,赵国的两次临阵换将的战役是什么呢?分别换的是哪两个大将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长平之战,用赵括替换廉颇
当时赵国投入兵力约45万,秦国投入兵力约60万,历史上少有双方兵力超过一百万的大规模战争。前260年农历四月,秦国以王龁为将向驻守长平的赵军发起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还没来得及派人接管第一道防线,高平关便被秦军攻克,赵军接连战败,赵将廉颇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固守第二道防线。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场以丹河为界的对峙持续了三年,使得两个大国的国力损耗严重,尤其是赵国,已经到了无粮可吃的地步了,必须尽快进行决战。廉颇的固守政策虽能保证秦军打不进赵国,但国力以不足以支撑大军的粮草供给,需要速战速决。而廉颇却始终不主张主动出击与秦军交战,加之秦国也想尽早决战,散布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由于当时赵国朝堂廉颇主守,赵括主战,和阏与之战的情形大致相似,赵王也想赵括能够延续他父亲马服君赵奢大败秦军的荣耀,于是赵王派马服子赵括替换廉颇。
2、秦灭赵之战,用赵葱、颜聚取代李牧
秦灭赵之战,是指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至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国攻灭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的战役。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逐渐衰落下去,而就秦国来说,虽然秦昭襄王去世了,不过,秦王嬴政在亲政之后,却开始了秦灭六国之战。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秦国乘燕国、赵国交兵,赵国后方空虚之际,以王翦为主将,分兵两路攻赵,夺赵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十余城。赵军守城据险,避免决战,战役呈相持局面。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军攻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歼灭赵军10万,杀赵将扈辄。接着秦国挥军北进,被赵国大将军李牧大败于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在战国末期,李牧作为赵国最后的名将,无疑是秦国消灭乃至于一统天下的劲敌。一定程度上,李牧不死的话,秦国很难消灭赵国。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王翦改变战法,以一部兵力袭扰赵都邯郸(今邯郸市),自率主力由上党郡(郡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将赵拦腰截断,因李牧预先有防备,受阻还师。虽然王翦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甚至还有秦国国力的优势,不过,尽管如此,王翦却还是无法击败李牧。由此可见,李牧的指挥能力已经超越了同时期的战国名将了。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在秦始皇嬴政的命令下,王翦再一次率领大军进攻赵国。此战,秦国大军不仅包围了邯郸,王翦还亲率主力东出井陉。为了能够除掉李牧,王翦施反间计使赵王迁令赵葱、颜聚代李牧为将。对于赵王迁来说,在郭开等人的蛊惑下,临阵换将,也即用赵葱、颜聚取代了李牧。不久之后,赵王迁和郭开甚至冤杀了李牧,这要比临阵换将更加危险了。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在李牧这位名将被杀后,王翦大破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南下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国称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贲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