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蜀锦,指的就是专指我国蜀地所生产的丝织提花织锦。蜀锦是我国的四大名锦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对我国乃至亚洲,甚至世界的丝织业都有这巨大的影响。蜀锦起源于上古时期,兴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秦汉时期,锦官城、锦江等名号皆是因蜀锦而来。蜀锦在秦汉时期最为兴盛,兴盛到足以用“霸道”一词来形容。汉朝时期的蜀锦到底有多“霸道”呢?今天咱们就来看一看。
1、蜀锦的价值“霸道”,寸锦寸金!
说蜀锦,咱们先说说这个“锦”字,“锦”=“金”+“帛”,“帛”是丝织品的总称,而这个金字旁就足以突显出“锦”这种丝织品的价值。
《释名》有云:
“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
某宝上20厘米见方的一块手工蜀锦,价格在200-700之间,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同面积的蜀锦价格是24K金箔的十多倍!怎么样,这寸锦寸金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吧。
咱们回到秦汉时期看看当时蜀锦的价值如何。
《史记》中记载了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对蜀地的一段评价:“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蜀地偏居一隅,在张仪眼中是蛮夷之地,司马错为何会认为蜀地藏着巨大的财富呢?
一方面原因在于蜀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另一方面就跟这蜀锦有很大关系。
《史记》中多次提到了“蜀布”的交易,蜀布指的就是蜀锦。正是因为蜀锦的交易,为蜀地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而司马错看中的就是这一点。
《蜀都赋》称,蜀地"黄润细布,一筒数金",要知道,在19世纪以前,几千年的历史中全球黄金总产量不过万吨,一桶顶级蜀锦就要数金,足以见其价值之高。
到了蜀汉时期,蜀锦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朝廷经常用它去交换北方的战马和其他军需物资。虽然具体交换价值咱们不得而知,但是能在乱世三国中用来交换战马和军需物资,蜀锦的价值绝对不容小觑。
诸葛亮在军令《言锦教》中有这样两句话:“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军中之需,全藉于锦”。
这又是个什么概念呢?刘备入蜀时自带兵马约三万,后兼并刘璋兵力约五万,兼并汉中兵力约三万,荆州留守军队约五万,鼎盛时期蜀汉大约有十五六万的军队,这些兵马开销支出的大部分都要仰仗蜀锦,这样算下来“寸锦寸金”的说法不为过吧?
2、蜀锦的用户“霸道”,上层专属!
秦汉时期的服装制度大体相似,官员和上层社会所穿着的多是宽袖长袍,而普通百姓和贫穷人家只能穿短衣长裤。
服装制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裁衣的用料,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有一块上好的布料,你会把它裁成碎片制作短衣吗?当然不会,上好的料子自然是浪费越少越好。当然了,以蜀锦的价格来说,平常百姓也是绝对用不起的,所以它也就逐渐成了秦汉时期上层社会的专属象征。
《后汉书·舆服志》载:“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汉朝时期的什么官员享受两千石待遇呢?最低也要是郡太守级别的官员,放到现在,就相当于省部级官员。
只有省部级以上的官员家属才能穿戴蚕衣。而蜀锦作为秦汉时期蚕衣中的佼佼者,能够穿戴它的人级别需要更高。普通百姓只能是望“锦”兴叹。
随着纺织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锦、绣等高档丝织品逐渐成了民间巨商富贾们追捧的对象,他们宴会宾客的时候,常常会用蜀锦这类高贵的丝织品装裱墙壁,以此来彰显身份。
蜀锦除了是达官显贵们身份的象征外,还是表彰功勋的重要载体。
《三国志·张飞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刘备平定益州功劳最大的几个人就是诸葛亮、法正、张飞和关羽,在他赏赐给这几人的东西里,“锦”最为突兀,因为其他三样都是钱财,唯有“锦”是物。
刘备用蜀锦赏赐功臣,一方面突出了蜀锦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确实能看出蜀锦是高档货,配得上这些人的功劳。如果蜀锦如同今日的涤纶,刘备还拿来赏赐功臣,那不等于打人家的脸吗?
在汉朝,蜀锦算是绝对高大上的产品,是上层人士的专享织物。
3、蜀锦的作用“霸道”,开辟商道!
说到蜀锦,就不得不提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早在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以前,西南地区的先民们就已打通了一条从四川至印度一带的贸易通道,这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前身--蜀身毒道。
季羡林先生在《大唐西域记校注》对蜀身毒道有着这样的评价:
该道是战国至汉晋时期以云南为枢纽的中印通道 。
这南方丝绸之路跟蜀锦有什么关系呢?是因为蜀锦,才有了这条连通古代中外贸易的重要路线!
《汉书·张骞传》记录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国后跟汉武帝说的一句话:
“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
大夏国的蜀布正是从身毒(印度)过去的,而印度的蜀布呢?
据印度古梵文文献描述,很早以前的印度教大神就都十分喜欢穿中国丝绸,中国丝绸正是通过这条蜀身毒道交易过去的。
是因为蜀锦的品质优秀,所以才能开创了这样一条贸易通道,足以开辟交易商道的蜀锦,您说霸道不霸道?
4、蜀锦的影响“霸道”,左右国策!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重农抑商几乎是每个朝代的基本国策之一,汉朝也不例外。
汉朝是沿袭秦制,始终以农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随着蜀锦行业的发展和兴盛,汉朝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一度被撼动。
举个简单的例子,普通农户靠种地为生,每年所得粮食一部分上缴朝廷,一部分留着自己家里吃,可是丝织品就不同了,不管生产了多少,自己一寸也不能留只能卖掉,咱们前面介绍过了,蜀锦这样的高档品普通百姓根本没有资格穿戴。这样一来就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朝廷如果想要继续扼制商业发展,就只能彻底摧毁蜀地的丝织业,让所有的桑农、蚕农、纺织工回家种五谷。这样可行吗?根本不行。
汉朝时由丝织品所带动的商业贸易已经为朝廷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已然成为了当时朝廷的重要经济支柱。试问哪个统治者愿意自断臂膀?
史料记载,汉朝时发达的蜀锦、蜀绣成为朝廷重要的贡赋来源。于是朝廷在成都专门设置“锦官”,对蜀锦蜀绣的生产、销售进行管理,并且特别筑城以保护蜀锦蜀绣的生产。
蜀锦不仅撼动了汉朝重农抑商的国策,还引得朝廷为它设立锦官一职,试问还有哪种产品能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
蜀锦在汉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人身上,一是诸葛亮,另一个是曹丕。
诸葛亮对蜀锦的态度咱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他在军令中明确说明要仰仗蜀锦,下面详细说下曹丕对蜀锦的态度。
《与群臣论蜀锦书》中记录了曹丕这样一段话:
“自吾所织如意虎头连璧锦,亦有金薄,蜀薄来至洛邑,皆下恶。”
很明显,曹丕说这句话的目的不是要表明他自己织的锦有多好,主要目的是贬低蜀锦。当时蜀锦风靡全国,魏国上至高官贵戚,下到地主富贾,都成了蜀锦的忠实粉丝。
要知道蜀锦价格十分高昂,人们追求蜀锦就意味着魏国的金银钱财会源源不断流向蜀国,继而产生巨大的“贸易逆差”。
能逼得一个皇帝自己纺织,关键还能引来他的一番“诋毁”,可见蜀锦的影响力确实霸道。
5、后语:
蜀地作为中国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它所造就的蜀锦在大汉江山中霸道的穿行了四百余年,在悠悠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蜀锦之所以霸道,主要得益于先民过人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一条条交错的丝线,饱含着先民对工艺的严苛要求,对匠人品质的孜孜追求,还有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