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原因,只是因为用错了赵括吗

长平之战,作为古代一场非常著名的战役,由这场战争诞生了一个人尽皆知的成语,“纸上谈兵”。成语的主角就是赵国用来替换老将廉颇的年轻将领,赵括。他的名字已经完全和这个成语联系在了一起,不可分割,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也都认为,正是赵国用错了赵括,这才导致长平之战的失败。那事实当真是如此吗?

说赵括能力强,时机不好,或者说赵括就是无能葬送了赵国四十万大军也罢,每个人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又何必非要别人遵从完全一样的想法呢?我就觉得,赵括并不是真的无能,赵国的战败也不能完全怪到他的头上来,为什么这么说呢?

1.赵括接手的烂摊子

首先从地利上来说,秦军驻扎在战场西南的山谷之中,赵军驻扎在长平以北的平原一带,所以秦军出山谷攻赵易,而赵攻秦难,地利尽失。再者,此战本来就是师出无名,道义上有亏,本来韩国就是将上党送于秦国,结果赵国接受上党太守的私下授予,半路截胡。还有,廉颇虽说无大败,但是也被秦军打败了好几次,在军心士气上是有亏的。

2.赵国后勤能力不足

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虽说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后,国力大增,但也只是军事实力,涉及农事压根就没怎么发展,而赵国的两大主要粮食场地,邯郸与晋阳两处,也不过只算的上中中的水平,而赵国自称和平时期“粟食数年”,但不要忘了,长平之战虽说打了没多久,但之前的上党之战,廉颇就已经率军在这抵御秦军了,这算下来三年时间是有的,另外赵国曾向齐国借粮遭拒,而锯传廉颇也曾唱筹量沙迷惑秦军,所以说赵国不缺粮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再说,赵秦运输能力,照理说,长平离邯郸不过200里路程,这样说赵国是不是就占据了运输优势呢?非也,虽说秦国路远,但是秦国水运发达,可将关内粮草经渭河,黄河,汾水运到河东,河内,再由此地运到长平,路程与赵国相当,但是这条路可比赵国还要翻越太行上好走多了。那么,有人就要说了,赵国撑不住,秦国就好受吗?当然不好受,但至少秦国还有,巴蜀,关中,江汉与河东四大粮仓支持,加上秦国的最高国策“耕战”,所以他可比赵国耐抗多了。

3.军力对比

君主支持力度,长平之战,赵国先后投入了约四十五万人马,秦国约60万,所以在军队实力上秦国是占据优势的,而秦国的军队实力同等情况下应该要比赵国略强一点吧,虽然强不了多少,但还是强一点。另外在赵括被围之际,秦国举全国之力支援长平之战,秦昭襄王亲自前往河内,指挥运粮,加封当地人爵位一级,并号召全国15岁以上男子为长平运粮,阻击赵国可能的援军,而赵国呢?可能也做了努力,但至少没有如此全力以赴。

4.赵括的个人能力以及他面临的局面

我们从战后的战损可以看出,赵军四十五万,五万战死,四十万被坑杀,全军覆没,秦军六十万,伤亡三十余万,损失一半,而这基本上是赵括对秦军的伤害,另外,赵军被围四十多天,已经陷入到了同袍而食的地步了,但依旧没乱,尚有战力,还有说赵括没有实战经验也是不准确的,他只是没有亲自统兵的经验,但是他是上过战场的,只不过是跟着他老爹后面做参谋。

而且赵括接受的命令就是决战,所谓军令在身不可不为,再者赵括没想到自己面对的是白起,在接受统兵之前,赵括就曾说过,如果是白起,他就得多考虑考虑再来,但是如果是其他人,那他就有信心打败他,而且,若是赵括真那么无能,难道整个赵国的人都是瞎子吗。

5.大局观

有人说廉颇的战法好,但实际上,廉颇只是作为一个将领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要没有过错就是大功,而赵王则是站在整个国家的角度,此战赵国赢了最好,即使输了也无妨,因为即使输了也能极大的消耗秦国的有生力量,缓解赵国当前的局面,因为赵国一旦战败,列国不会再无动于衷,当然了战胜则最好,只是赵王秦王或者说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白起会把这四十万人说杀就杀了,这才是关键。

所以说,赵括面对的是劣势的兵力,糟糕的后勤,君主决战的使命,以及不高的军心士气,面对的却是战国最强统帅,最强的国家,无敌的大秦锐士,关键对手后勤有保障,士气还高,所以说,即便不说赵括有多强(毕竟死的早,没什么有力战绩),但说他只会纸上谈兵也是有点过了,毕竟换一个人就不会败?如果廉颇真的可以抵御秦军,如果赵国国力真的能支持的下去,那就不会临阵换将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赵国  赵国词条  长平  长平词条  失败  失败词条  只是  只是词条  因为  因为词条  
奇闻

 绝美冥妻(老黑泥)

Part.01我是一个无鬼神论者,不相信这个世上有什么鬼怪灵异的存在,直到那一天……我叫张子恒,家住苏皖交界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七月流火天,天气炎热,本想呆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