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为何李严只能当下手?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他任诸葛亮和李严同为托孤大臣,共同辅佐刘禅,而且刘备还特意将兵权交给了李严。不过此后李严在朝中的声望根本不能和诸葛亮相比,李严虽有兵权但如何使用只能听从诸葛亮差遣。为何两人同为托孤大臣,李严却只能给诸葛亮当下手呢?其实刘备早就想到了这点,所以才将兵权转给李严,想以此限制诸葛亮,但从结果来看最后还是没想形成有效的制约。

话说建兴元年,刘备在遭遇夷陵惨败后,悲愤交加之下病逝于白帝城。临终前把皇位传给后主刘禅,同时,进行了托孤。

托孤主要由三人组成。一是诸葛亮——刘备把管教刘禅和治理国家的权利托付给他。二是李严——刘备把统军的权利交给了他。三是赵云——刘备把节制诸葛亮和李严的权力交给了他。

刘备的托孤文武分治,让李严和诸葛亮互相制约,又让正直的赵云做“监事”,可谓考虑周全。

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刘备的如意算盘还是落空了。一切都是因为诸葛亮和李严两大辅佐大臣的斗法而改变。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有旷世奇才之称,自从下山追随刘备后,不但忠心耿耿,而且立下赫赫战功,可以说是刘备建蜀的幕后推手。然而,诸葛亮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是过于谨慎,凡事亲历亲为,最终落得累死的结局。二是过于嗜权。自从追随刘备之后,诸葛亮就把军政大权往手里抓。刘备因为信任诸葛亮也就让其任意为之。刘备临死时,也担心诸葛亮利用手中的权力篡夺他的天下,于是才会试探诸葛亮对他说,阿斗能扶持就扶持,如果实在不堪辅佐的话,你就取而代之。

刘备虽然说得很好听,但是是在试探诸葛亮的忠心,如果这时诸葛亮真敢表露出一丝的“不轨”之情,肯定要人头落地。

好在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马上对刘备说了这样一句话,10个字:“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他以绝对会忠心辅佐少主的发誓消除了刘备对他的猜忌。即使这样,刘备还只是把教刘禅和治理国家的权利托付给他,而把兵权交了川蜀派代表李严。

李严是南阳人,年轻时在荆州任职,曹操占据荆州后,他被任命为秭归县令入川。益州牧刘璋非常赏识李严的才华,将他从基层官员一路提拔到护军的要职。

但李严并没有忠诚于柔弱无能的刘璋,当刘备入川时,他顺势率众投降了刘备,最终导致刘璋成为“阶下囚”。因为“献城之功”,李严被刘备授予犍为太守。在担任太守期间,李严展现了他卓越的治国才华和军事才能,他修订法律、整修城池、领兵平叛、兴修水利、开山筑路,在短短五年时间,把犍为郡治理成蜀中的名郡。

就这样,李严的才识得到了刘备的赏识和进一步的重用,逐渐成为蜀汉政权的“高管”。

刘备之所以重用李严为托孤大臣,除了他的才华出众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就是为了维持派系势力的平衡。

要知道蜀汉政权主要由三大派系组成。一是由谯周、法正和张松为代表的“土著豪门士族”派——益州集团。二是是由李严为首的第一批“移民”势力——东洲集团。三是以刘备诸葛亮为首的第二批“移民”势力——荆州集团。

为了统治稳固,荆州集团的基本策略是,对益州集团打压,对东洲集团拉拢。李严这个东洲集团的主心骨,自然成为刘备的拉拢的对象。

因此,刘备临终前才会任命李严与诸葛亮一起出任文武辅政大臣。

然而,李严再次做出“恩将仇报”的事,他竟然和诸葛亮出现了严重的摩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主张不和。

特别是在北伐上,诸葛亮主战,而李严却坚决反对。由于两个人在北伐等重大政治立场上的分歧,导致两人关系紧张。

二是脾气性格不和。

李严自视甚高,同级的辅匡护军将军,地位相等,岁差不多,李严也不去主动与他来往。虽是蜀国早期支柱之一,并且深入刘备喜爱。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刘禅继位后,很不喜欢李严。刘禅只信任“恩师”诸葛亮,把权力都交给他手上。

眼看大权旁落,李严竟然以任性的方式与诸葛亮对立。建兴四年,他拒绝诸葛亮要求他镇守汉中的部署,并企图分割五州为巴郡,自己裂土而治。建兴八年,以司马懿招降为要挟,换取他与儿子的升迁,才同意率兵出汉中,配合诸葛亮的军事行动。

建兴九年,李严做出了一个作死的举动,负责粮草督办的他,突然给诸葛亮去信,声称遇到大雨交通阻断,粮草无法运达,请求罢兵。诸葛亮在粮草断绝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半途而废。没想到,李严一见到诸葛亮,装作大吃一惊的样子说:“我已经给你准备好了粮草,你怎么撤军了?”

为了掩盖自己筹备粮草不力的事实,他又上疏刘禅,声称撤军是诱敌深入之计。如此小儿科的把戏,诸葛亮自然一眼识破。他忍无可忍之下,开始亮剑了,上表刘禅,将李严贬为庶民,流放梓潼。

李严被废为庶人后,诸葛亮并没有一棒子把他打死,而是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接替李严,让他督办北伐粮草筹备。

诸葛亮的宽宏大量让李严很是震惊,成为一介布衣的他也开始反醒自我,最弹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和任性。为此,他决定改过自新,一心等待诸葛亮宽释而重新起用他。

然而,他等啊等,没有等来释免令,却等来了噩耗讯——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北伐时,病逝五丈原。听闻噩耗,李严忧愤交加,他尽管恨诸葛亮,但也对诸葛亮充满渴望,希望正直的诸葛亮能洗白他的罪刑,重新起用他。然而,诸葛亮一死,他知道希望彻底破灭。对原本就不喜欢他的刘禅也不再抱希望了。

不久,李严在忧愤和悔恨中郁郁而终。蜀国一代传奇人物就此谢幕,留下的是壮志末酬的遗憾。

而整个过程,另一位托孤大臣赵云三缄其口,显然是无能为力,也无可奈何,毕竟这是诸葛亮和李严之间的争斗,只要不是危及后主刘禅个人和江山的事,他又怎么愿赴这趟浑水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诸葛亮  诸葛亮词条  托孤  托孤词条  大臣  大臣词条  下手  下手词条  只能  只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