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但其实相比起其他的几个国家来说,燕国的存在感似乎要弱一些,不像秦国因为最后完成了统一,赵国、楚国这种非常强大的国家,说到燕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燕太子丹荆轲刺秦等故事。而且燕国当时可以说是位于苦寒之地,那他们是怎么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呢?燕国又有怎样的来历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国土拓展,有了成为大国的基础
众所周知,燕国能成为诸侯国中的大国,离不开齐桓公称霸路上的一次援助。这次援助的价值不在于燕国拓展了多少土地,而在于这块土地对于燕国的发展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掘这件事情真正的意义所在,我们还是要讲一讲齐桓公助燕的故事。
话说公元前664年,一个名叫山戎的游牧民族南下,侵略燕国土地。山戎主要活跃在今天的河北省北方,又称“北戎”,属于匈奴的一支。公元前706年,曾经有过一次南下,侵入到了齐国境内,是当时的郑庄公出兵救援,才将其击退,换来了30多年的和平。而经过30年的修生养息,山戎再次南下,这回没有去惹齐桓公治下兵强马壮的齐国,而是将目标放在了弱小的燕国。
燕国自然不是对手,于是向齐桓公求救。齐桓公正在管仲的建议下施行“尊王攘夷”的策略,想要称霸,但正苦于没有一个契机取得各诸侯国的信任,恰巧接到了燕国的求援,面对的敌人还是山戎,新仇旧恨一起算,便决定出兵救燕。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键信息。山戎在河北一带,那么当时燕国的势力就可想而知了,还没有达到战国阶段那个大国的水平,和齐楚秦等国还不在一个量级上,属于比较弱小的国家。当时的齐国有着称霸的实力,自然不是山戎这种游牧民族惹得起的,所以很自然地就被齐国赶出了燕国境内。
事情还没完,齐桓公和管仲俩人一合计,万一齐国撤兵之后,山戎又来了怎么办?索性好人做到底,帮燕国彻底解决了这一麻烦。于是,齐军乘胜追击,继续追杀山戎。而山戎没想到齐军真的想要灭亡它们,没做准备,被齐军追得走投无路,不得不向孤竹求援。
这个孤竹是哪呢?孤竹国据说是商代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大概在今天的河北省东部地区,唐山一带。但根据考古发现,孤竹实际控制的范围着实不小,辽西一带也曾出土过孤竹国的青铜器。
有学者推测,孤竹国在周初可能经历过一次新的分封,属于受燕国控制的国家。但周王室衰微,群雄割据,从孤竹帮助山戎的行为来看,其应该是早已脱离了燕国的掌控。因为远离中原,孤竹逐渐有了化为夷狄的趋势。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就像匈奴也曾经是夏后氏的分支,源出姒姓。
孤竹想要帮助山戎抵御齐国的进攻,其中还有处于今天河北省东北部的令支国也参与了这次战争,他们三个一起都被齐桓公灭掉了。
重头戏就在后续的收尾。齐桓公打下来燕国东北方向的三股势力,为了彰显自己无私的精神,将这块地盘无偿地送给了燕国。燕国国君非常感动,送别齐桓公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就送出了边境五十里的地方。
齐桓公既然要“尊王攘夷”,那规矩就不能破,于是就以自古诸侯相送不能出国境这一惯例,将燕齐边界以此地重新划分,又让燕国得了原属于齐国的一小块土地。燕国在此筑城,名为燕留,用以铭记两国之间的友谊。
齐桓公割出五十里地其实并不算什么,只不过是想借此机会向各诸侯表达他会尊重各方利益的涵义,燕国并不会因此就变得更为强大。真正使其发生质变的,就是东北这一块土地,也许齐桓公和管仲当时也没有意识到,这一块地盘的接手对燕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2、因祸得福,偶然打通的东北交通
燕国得到了其东北方向的这块土地,耕地与人口都有了发展的空间,国力自然是逐渐增长。但我们要把眼光再往外拓展一点,不要只盯着国内的历史,还要看到当时我们和邻国的关系。
这块土地的背后和另一个国家相连,那就是朝鲜半岛上的箕子王国。考古已经证明,在后来的时间里,燕国与之取得了非常密切的联系。朝鲜半岛上的箕子王国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武王伐纣说起。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据说,箕子是身着白衣,佩戴冠剑来到了这片土地上,教授这里的原住民中华先进的文明。所以朝鲜半岛有“尚白”的传统,“白衣之禁”历来常有,但效果不大。而平壤附近也有一个衣冠冢,传说是埋葬着箕子的冠和剑。
箕子在这里建立的国家,是朝鲜半岛上的第一个王国,史称“箕子朝鲜”。这个王国和中原一直有联系,有记载说箕子还曾经回到过故土。但可以肯定的是,春秋时期,箕子朝鲜与中原诸国中的齐国有着非常密切的往来。
齐国之所以能发展迅速,离不开其繁荣的经济贸易。从《管子·轻重篇》、《管子·国蓄篇》、《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管晏列传》等等典籍记载来看,管仲是非常注重商贾对于国力提升的作用的。并且认为,管仲是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系列商贸关系来使得齐国成就了霸业。
朝鲜半岛上有一种货物是在中原诸国大受欢迎的,叫做文皮,也就是虎豹之皮。
《管子·轻重》十三所言:发朝鲜不朝,请文皮毤服而以为币乎?……一豹之皮,容金而金也。然后八千里之发朝鲜可得而朝也。
齐国所在的方位是今天的山东半岛,它与朝鲜半岛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水路进行的。而燕国与朝鲜半岛取得联系,却是开辟了陆路交通,这条路被有些学者称为东部的“丝绸之路”。燕国与朝鲜半岛存在非常密切的贸易关系,有着文献记载和考古实证。
《史记·货殖列传》中讲述燕国的地理形势,有这样的描述: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而朝鲜半岛的西北一带也曾出土过大量的明刀,这是燕国的货币。这种货币的分布是从今天河北省、北京、河间、易县,又经过了辽东半岛一直延续到朝鲜北部,足以说明燕国与朝鲜的贸易路径。这条路在秦国灭燕之后被秦人接管了,所以平壤附近也曾经出土过少量的秦朝半两钱。
总之,春秋时期的燕国原本的地位非常憋屈,东南面是强大的齐国,西面是同样强大的晋国,而北方、东北、西北等方向上,还有着非常多的游牧民族对其虎视眈眈,可以说以燕国弱小的国力,是被锁死在了一个小区域之中。
齐桓公北伐山戎、孤竹的举措,为燕国厘清了东北部的边患,并且从客观上打通了与朝鲜半岛的交通。而西北方向,晋国通过一系列改革也逐渐变得更为强盛,吞并了赤狄、长狄等二十多个部族,解放了燕国西、北边境。
此后的燕国曾经进行过一次迁都,当时燕国都城是在临易,但战国时期就已经变成了蓟城,也就是如今北京地区,其重心明显北移。这一次迁都发生在何时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考古遗迹等的发现,在春秋时期的可能性更大。而这些,都是发生在齐桓公助燕之后,有理由认为其经济、政治重心的北移和其在北方有了更好的发展条件有关。
3、出身探源,燕国有着成为大国的先天条件
燕国能成为后来的大国,自然不能仅仅靠着齐国的帮助和东北方向的贸易等外力,如果翻开它长达八百二十二的历史就能发现,燕国的过去也很不一般。周朝分封诸侯,得到分封最多的就是宗室,但是宗室之中的地位也有高低上下。
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宗室里有两位功臣一直被后世称颂,一位是鞠躬尽瘁的周公,另一位是公正无私的召(shào)公。在军队之中,周公执大钺,召公执小钺,说明都是周王朝权力核心的人物。而燕国恰恰就是召公姬奭(shì)的封国,姬奭也就是燕召公。
所以说,燕国在最初的分封时,其地位是很高的,被分封到北方边境,也是为了管控北方和东部的游牧民族或者是一些偏远小国,比如刚刚曾经提到过的孤竹等。分封制很有意思,它不是简单地划分土地,诸侯国还有一个义务,那就是开疆拓土。
也就是说,别看周王朝后来那么大,其实在最初阶段是控制不了那么大地盘的,于是就像点墨水一样,在王朝原有版图上甩一些墨点,让它们互相自由地渗透和扩张。
那么,这些墨水的位置就有讲究了。试想,在版图中间地方的那些诸侯国,数量是非常多的,据说在初时受到分封的诸侯国就达到了七十一个,大部分都在版图的中央位置。那么随着各方势力的逐渐扩张,必然会出现重合的区域。
也就是说,那些在中部地区的诸侯国虽然在安全上会更好一点,但其发展在四面八方都会受到邻国的限制,它们的前景是可以看到尽头的。比如像陈国、蔡国、宋国、卫国这些国家,甚至曾经的强国鲁国都是这样,发展的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反观战国七雄,他们所处的位置大都是边疆地区,最少有一个方向是没有限制的。这样一来,当其他国家没有了发展空间的时候,这些地处边陲的诸侯国还在不断地扩张,其实力还在不停地增长。
燕国的地理位置恰恰就处于北方的边境上,这也就决定了它有着发展成大国的潜力,而这是其先天的优势所在。所以说,燕国在春秋、战国两个阶段里,虽然其国力长时间都是处于中下游水平,但依然能成为强国之一,和其先天的地理位置以及东北方向的助力有着莫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