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韩信得不到项羽重用,为何刘邦却能信任韩信?

韩信早期投奔项羽,但是一直没能得到重用,于是转投刘邦结果成了名震天下的初汉三杰之一。不过项羽不重用的人,为什么刘邦就敢用呢,难道是项羽不识人才?其实韩信初来乍到也是被泼了一盆冷水,夏侯婴把韩信推荐给刘邦,但刘邦并没有在意。韩信此后心灰意冷,打算再次另寻明君,此时萧何急忙将韩信追回,这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典故。可以说没有萧何的坚持,恐怕韩信和刘邦就要失之交臂了。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官拜楚王、上大将军,年轻时曾受"胯下之辱"。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

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了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

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全歼楚军,很少有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

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但韩信所获得的这些成就,全都要仰仗一个人——萧何,若不是萧何看到了韩信身上的将才,并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

这才使得后来韩信得以担任大任,屡战屡胜。那么,萧何究竟是怎样知道韩信有将才的呢?

若要追溯起萧何韩信的渊源,那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夏侯婴。起初,韩信本来投靠的是项羽的阵营,但他多次向项羽提建议却不被采纳,深感失望的韩信便投靠了刘邦的阵营。一开始,韩信也不太受到重用,后来还因为犯了事被判了死刑。

碰巧行刑的时候刘邦身边的红人夏侯婴过来了,于是韩信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认为韩信是个可塑之才,不仅不杀他了,还把他举荐给了刘邦。刘邦于是让他当了治粟都尉,粮食督察一类的小官。正因有了这个官职,韩信萧何之间的接触多了起来。

别的可以怀疑,但萧何看人的眼光绝对是毋庸置疑的。就拿萧何投靠刘邦这件事来说,萧何与刘邦初识时,刘邦还只是一介布衣,但萧何敏锐的洞察力告诉他,刘邦是个与众不同能成大事的人,于是明里暗里帮了刘邦不少忙。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刘邦确实是能够成大事的人,萧何的确是具有慧眼识人的能力的。他能在韩信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官的时候,就能看到韩信的大将之才,也并不奇怪。

萧何在与时任治粟都尉的韩信的数次交谈之中,他惊奇地发现韩信胆识过人、智慧超群,对《孙子兵法》如数家珍,并且心中也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远大抱负。

但这些还不足以令萧何就笃定韩信是解决当下汉军困境的关键。当时正值刘邦所带领的汉军被困关中,刘邦确实很需要人才来帮助他走出这个困境。萧何作为刘邦的亲信,刘邦手下的将领他都十分的了解。基本上都是平民出身,虽然作战凶猛,但基本都不识字,虽说都是能够带兵打仗的可用之才,但都很难担起突破现有困境的大任。

韩信萧何的讨论中,汉军被困关中自然就是不得不被提及的话题。然而韩信在听完萧何详细地分析了当下的局势之后,便提出了"明出子午,暗度陈仓"的反攻关中的计划。

这八字谋略的提出,为在困境中的汉军带来了一线生机。萧何完全折服于韩信过人的军事见解,认为韩信是一位真正懂得战略战术、能够担当军事统帅的人才。

于是,萧何就将韩信举荐给刘邦。起初,刘邦作为汉王,对从楚营逃脱而来地韩信有所忌惮,不敢委以重任。但深知韩信能力的萧何始终不放弃,多次向刘邦举荐,并对刘邦说:"如果汉王想在汉中了却此生,可以不起用韩信。但如果您志在天下,那就非韩信不可。"

这才让刘邦下决心起用了韩信,而后来韩信的表现,确实也没辜负萧何的赏识与信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韩信  韩信词条  项羽  项羽词条  刘邦  刘邦词条  重用  重用词条  得不到  得不到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