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鸭嘴龙类立体足迹全世界就綦江拥有
被各种传说缠绕的中国名山大川之中,重庆綦江老瀛山的确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翻开地名志,也仅是写着此山位于綦江三角镇红岩坪,得名于“传为老氏修炼遗址,状类蓬瀛”,也就是说道教始祖老子见老瀛山形态似蓬瀛,曾经在此修炼过。迄今,仍有善男信女前去供奉。
“你是去寨子看石坑坑吧?我们从小就在那里耍,反正是看不明白。”初次见面,村民刘照同一下子就猜到了我的目的,并热情地帮我背上沉重的背囊。
从山下农居到寨子的垂直高度不过200余米,却一路陡峭险峻,森林茂密。说是山寨,其实并没有木结构的寨体,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横向凹洞。寨口山门相当狭小,五级石阶又窄又滑,刘照同将我拽上大石。
如果将山寨比喻成一座古老的庭院,那么从山门到“石坑坑”所在的“中庭”要经过四进,每一进都是一处宽敞的平台,其间又有狭长的通道或石门相连。
“中庭”约60平方米,“石坑坑”就印在相对平整的砂岩地面上,多达数百个,大如象足,小如鸡爪;深浅也不尽相同,脚印越大陷得越深,最深的约2厘米,最浅的则不足1厘米。这些“石坑坑”,仅从外观来看,这里无非就是一处坑坑洼洼的地面而已,但如今它名声在外,它就是恐龙足迹。2012年5月9日由来自中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学者宣布的:“中国重庆綦江发现世界罕见的立体保存的恐龙足迹,它为恐龙的运动力学提供了独特的见解,让人们了解到鸭嘴龙类的脚部运动形态。”
“立体恐龙足迹极为罕见,目前全世界的发现量极少,而其中保存了恐龙运动信息的就更为屈指可数。”权威恐龙学者,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菲利普·柯里说,“而鸭嘴龙类立体足迹,全世界就綦江拥有,与西班牙卡梅罗斯盆地的立体兽脚类足迹一道,并称世界最好的两例立体恐龙足迹!”
中国的古生物学者说:“綦江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保存有全部恐龙足迹类型的遗迹地,包括恐龙凹型足迹、凸型足迹、动态足迹、立体模足迹和幻迹等。在这些足迹中,数量最多的是‘莲花’形的鸭嘴龙足迹,共有176个。其中,脚印最短的11厘米,最长的35厘米。”
二
恐龙脚印是这样被发现的
刚才带我来的村民刘照同替我请来了红岩坪的刘氏族长,这位刘氏第171代传人来了兴致,摆开了龙门阵。他说,在清朝同治年间,村民开始在山寨里休养生息,寨内被村民用条石、土墙隔成约12间约六七十平方米大小的“房间”,而屋内的地面之上,就是那些神秘的印记。
直到近代,这个山寨才因交通不便而被逐渐废弃。但在十年前,一位有心人的偶然发现却极大地改变了此地,这个寨子和山岭也因为“石坑坑”而变得独特起来。
2003年,供职于綦江县国土房管局的王丰平率队前往三角镇一带考察地质灾害,偶然在莲花保寨里发现了这些奇怪的“石坑坑”。“当时我想,它形态古怪,这会不会是什么动物的足迹化石?”王丰平拥有地质学专业背景,比其他人多了份职业敏感性,“因为这些‘石坑坑’看上去有一定的规律,沿着一个方向前进。”
三年后,当时在王丰平脑海里闪现而过的念头得到了证实,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前馆长周世武先生以及川东南地质大队的考察队员,来到了此地,经过一周多的考察,就在这里清理出了329个足迹。这些“石坑坑”是恐龙足迹无疑。发现之初,周世武非常兴奋,但苦于交通不便以及时间仓促,情急之下,他与考察队员用宣纸和墨汁,仿照考古学中拓碑的方式将几个最有代表性的足迹拓印了下来。在世界恐龙足迹研究史上,此种记录方法想必还是头一遭,而这份特殊的作品,迄今还保存在綦江地质公园的博物馆中。#p#分页标题#e#
真正揭开这些恐龙足迹身份的是一位青年古生物学者。“当年我才25岁,那是我第一次在野外看到恐龙足迹,”邢立达回忆道,“当我跪在足迹边上,扫去坑中的浮土,一个个恐龙足迹如刚刚踏出般清晰,我甚至能感觉到史前巨龙在我身旁走过时大地的震动。”
邢立达从小酷爱恐龙,他选择的方向非常小众——恐龙足迹学。“我们是Track Man,追踪恐龙的人,与现代的刑侦有点类似,我们根据恐龙留下的足迹化石来推断恐龙的种类、大小、速度、种群大小,甚至古病理学与古环境、古生态等信息,是不是很好玩呢?”
足迹不仅仅只是好玩,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恐龙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教授是世界上研究恐龙足迹最资深的专家,他说:“我们长期忽略了恐龙足迹的重要性,其实恐龙足迹非常重要,首先它们大大弥补了恐龙演化中缺失的记录,其次它们成为了快速判定该地区恐龙种类,以及大致地质年代的证据。”
作为曾遍布地球的物种,恐龙留下足迹并不多见,为何它会如此“吝啬”?
邢立达说,要让当年的地球“霸主”留下足迹,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有恐龙经过;恐龙行走的湖滨、河岸处的泥沙要软硬适度,便于留下脚印;足迹迅速被覆埋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三
如今,莲花保寨发现的恐龙足迹则近乎完美地表明,在1亿年前的白垩纪,这里生活着草食性的鸭嘴龙类、甲龙类、肉食性的兽脚类以及会飞行的爬行动物——翼龙类,是一个颇具多样性的恐龙动物群,并与此地发现的侏罗纪时期大群蜥脚类恐龙形成较大的差异,不需要挥汗如雨的挖掘骨骼化石,仅仅是一片足迹便能极好地诠释物种的更迭。
这片恐龙足迹中最醒目的要数鸭嘴龙类足迹了。典型的鸭嘴龙体长10米左右,并长有一张“鸭嘴”,这张扁平的嘴巴里面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约2000颗菱形的牙齿,一度摘取了已知恐龙中“牙齿最多”的世界纪录。多具保存完美的鸭嘴龙化石还令古生物学家轻易了解到其脚部的形态,从后足脚底看,它们会留下苜蓿叶状的足迹,而前足则出奇的小,还不到后足迹的四分之一。
邢立达说:“此次发现立体恐龙足迹的地方,当时可能存在一个软泥坑,当鸭嘴龙行走至此时,踩入坑中,后来,足迹大坑被沉积物充填,形成了一个铸模。在后来岩石风化的过程中,恰好暴露到足迹的边缘,才得以一见这个非常独特的足迹。莲花保寨的恐龙足迹就像大自然用一部天然照相机,为当时动物活动拍下了张张特写,让人无限回味。”
在他的引导下,我瞧见了一道呈波浪状的、约30厘米长的拖痕。在专家眼中,这便可以还原出一个画面:一只鸭嘴龙的右前肢踏上一块突兀的卵石,向前打了个踉跄,差点滑倒在地,而右前肢在地面刮出的,就是这倒拖痕。而岩壁深处一个看上去像小树桩的石头竟然是一只三维的立体构造的足迹。也就是说,有一只鸭嘴龙陷入泥泞,拔出龙脚之后,沉积物填充,铸造了一个龙脚模型。
“我们最开始以为是硅化木,于是便敲下一块‘树皮’,可惜里面什么结构都没有,”王丰平耸了耸肩,不无遗憾,但随即又绽开笑容,“实在没想到是珍贵的立体足迹,你要知道这么深的足迹,全世界也没发现几处”。
#p#分页标题#e#
加拿大派普斯通恐龙研究所菲尔·贝尔博士熟稔鸭嘴龙解剖构造,他从这个立体足迹看到了更深的涵义:“这个珍贵的足迹表明鸭嘴龙类在意外遇到黏稠地面时,从四足行走的运动姿势切换为两足,而脚趾头不寻常的弯曲则表明鸭嘴龙类脚部的灵活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这个发现将影响着鸭嘴龙类运动的重建。”
世界著名恐龙足迹学家马丁·洛克利教授则评论说:“这个标本非常有趣,我们甚至可以看到鸭嘴龙脚趾在瞬间的变化,各趾从张开到紧张收拢的经过。”
通过恐龙留下这些足迹,古生物学家还清楚地解到,当时在这里生活的恐龙过的是慢生活。因为从足迹间距的测算表明,它们步行速度每小时只有几公里;而在内蒙古发现的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恐龙,时速达43公里。
四
綦江发现的恐龙化石很可能是新物种
在当年,王丰平并不满足于这片壮观的恐龙足迹群,他心里还装着另一件事情。早在十余年前,綦江古南街道河坝村就发现过数枚恐龙化石,和典型的四川盆地恐龙化石一样,河坝村的恐龙也属于侏罗纪时期。但当时由于缺乏资金和不具备挖掘的条件,这个发现被束之高阁,直到两年多前才正式开挖。
这十余年时间里,如何让村子里的化石安然无恙?这可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但时势造人,就真有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一直为此坚守。他叫蔡长铭,化石正式开挖那年已经64岁。
1994年,蔡长铭和儿子准备在自家房屋旁边的承包地上挖建蟮鱼池子,开挖没两天,老蔡一锄挖出一块怪石:体积似小洗脸盆,形状像一节牛颈椎骨。什么牛的脖子骨能这么粗壮?父子俩怎么也想不明白,他们意识到应当是一件特别的东西,于是有意收集,仅仅一天,他们挖出的怪石已经装了满满两口袋。而后经多方周折,蔡找到了重庆自然博物馆专家,专家鉴定化石属于恐龙中的蜥脚类,是一种大型的植食性恐龙,著名的成员包括马门溪龙、梁龙、腕龙和巨龙等。
末了,博物馆的专家还特意叮嘱老蔡,这批化石可能很重要,在系统挖掘之前,希望他保守秘密,保护好化石。“我绝不给任何人讲。”老蔡坚定地说道。
2010年底,随着发掘恐龙化石的横幅在小山边插起,老蔡终于完成了最初的承诺,并兴奋地加入到挖掘化石的雇工中来。
“这条恐龙可是好东西!很可能是新物种!”重庆自然博物馆资深恐龙学家陈伟说。我在綦江地质公园博物馆的地下室见到了这条恐龙,来自甘肃省地质博物馆的技工们正在复原这只恐龙。王丰平难掩激动地说:“这是綦江第一次发掘出较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它的体长能达到13米左右!如果是新物种,我希望它能被命名为綦龙,綦江的恐龙。”
如今,这片被古生物学家视为圣地的化石点,已经被纳入正处建设中、占地108平方公里的“綦江木化石-恐龙足迹国家地质公园”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