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古西域人具有印欧人与东方人双重遗传特征

  分布在古代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西域”人种,以其高鼻深目的面部特征被人们确信为印欧人。近日,复旦大学与吉林大学合作的两项DNA研究却让这一结论变得“模棱两可”。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期刊《体质人类学》上。

  《北京科技报》:有媒体报道说你们的结论推翻了“西域”人种是印欧人的观点?

  金力:这种表述不太正确。应该这么说,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古时的西域人不仅有印欧人的遗传特征,也有东方人的遗传特征。

  而且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古时的西域人不全都是高鼻深目的面部特征,也有面部较平的东方人面孔。这说明那时候生活在西域的人们,已经是不同人种混居在一起了。

  《北京科技报》:你们是如何发现他们具有东方人的遗传特征的?

  金力:这项调研由吉林大学的研究团队和我所在的研究团队共同承担,分别在罗布泊的小河墓地和新疆南部的且末墓地进行。

  吉林大学的研究小组在距今3980年的小河墓地提取了30个古代人的骨头样本。在进行遗传特征分析时惊奇地发现,在成功提取的20个有效DNA线粒体(线粒体能够反映生物的遗传学特征)样本中,18个为C型线粒体,这是典型东方人的遗传特征。而我们在距今2500年的且末墓地提取的36个样本研究中,也得出东方遗传特征占多数的结论。

  从以往的成果和遗传规律来看,C型线粒体是东亚人的“专属”。尽管某些个体在外形上无法看出东方特征,但是线粒体能够充分显示出东方遗传特征。比如新疆楼兰地区出土的著名“楼兰美女”,尽管容貌复原图显示,其面部特征为标准的西方美女,但DNA检测却揭示出她身上明显的东方遗传特征。

  《北京科技报》:这项研究结果有什么样的意义?

  金力:根据史料记载,中西方的交流是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才开始的,距今近2000年。但从我们的研究成果来看,小河墓地距今约4000年,也就是说其实早在4000年前,尚无文字记载的时候,东西方人就已经开始进行往来、混居,并且有血缘互动。

  历史在很多时候都是借助保留下来的历史书籍进行考据和研究,但有许多史实是没有记载的。在我看来,古时墓地中的每一块人骨,其实都是一本“历史书籍”,但需要我们借助现代自然科学的科技手段去发现和“翻阅”。人类始祖起源于非洲,那里繁衍出的印欧和东亚人,此后他们分别向北、向东迁徙,经历漫长曲折的路径后,在中国西域相遇,使西域成为连接东西方最早和重要的钮带,这是一项很让人兴奋的研究。

  《北京科技报》:下一步您还会对此进行哪方面的研究?

  金力:西域这块地方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人群迁徙交汇点,我们还将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东西方人群的交流在不同时期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在这块区域内,每一个墓的时间我们都可以做比较精准的估计。我们还想看看在不同的时代,这块区域内古人的遗传基因从过去到现在是如何进行交融的,比如维吾尔族人的遗传基因,在1000多年以前是如何从西伯利亚移到了新疆,希望我们未来的探索过程,能够揭开那些人们未知的谜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欧人  欧人词条  西域  西域词条  东方人  东方人词条  遗传  遗传词条  双重  双重词条  
考古

 古代帝王是如何选址陵墓的?

 金陵风水是中国帝陵中的经典固然金国只是统治半个中国的“百年王朝”,但其所营建的帝王陵,在中国皇家陵寝文化中,却写有颇为辉煌的一页,特别是陵寝的风水格...(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