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法制节目中,我们会看到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在最终判决时,会采取缓刑的方式。缓刑其实就是特定机构给犯罪嫌疑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在这段期限内对其考察,决定是否适用某种刑罚。那么使用缓刑的条件是什么?下面小编根据有关法律知识给大家讲一讲。
一、使用缓刑的条件是什么?
1、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缓刑的附条件不执 行原判刑罚的特点,决定了缓刑的适用对象只能是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而罪行的轻重是与犯罪人被判处的刑罚轻重相适应的。我国刑法典之所以将缓刑的适用对象 规定为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就是因为这些犯罪分子的罪行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所谓“3年以下有期徒刑”是指判决确定的刑期而不是指法定刑。犯罪分子所犯之罪的法定刑虽然是中期或长期有期徒刑,但他具有减轻处罚的情节,判决确定的刑期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可以适用缓刑。
2、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适用缓刑的根本条件。也即有些犯罪分子虽然被判处拘役或短期有期徒刑,但是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不能表明不予关押也不致再危害社会,不能宣告缓刑。但必须注意的是,由于犯罪人尚未适用缓刑,因而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只能是审判人员的一种推测或预先判断,这种推测或判断的根据,依法只能是犯罪情节较轻、犯罪人悔罪表现较好。在这两个因素中,犯罪情节较轻属于已然之罪的范畴,主 要表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应当综合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两个方面加以综合评判。犯罪人悔罪表现较好属于未然之罪的范畴,主要表明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较小,应当根据犯罪人的罪后各种表现,并适当考虑犯罪人的一贯表现作出评判。
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累犯屡教不改、主观恶性较深,有再犯之虞,适用缓刑难以防止其再犯新罪。所以,即使累犯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能适用缓刑。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按照规定定期向执行缓刑的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由此可见,人民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时,要严格按照使用缓刑的条件执行,只有犯罪分子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且有悔罪表现的,才可以考虑适用缓刑。但是犯罪嫌疑人犯罪主观性恶劣,即便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能用于缓刑,这样的话,就达不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延伸阅读:
犯过失致人死亡罪可以判缓刑吗
取保候审后判缓刑的机率多大
盗窃罪缓刑条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