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不管是公民还是其他主体,都拥有监督权。刑诉法律监督体现在不同方面,国家机构主体对刑事诉讼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通过依法实行法律监督,有助于公民对国家工作的了解,也有助于提高案件处理的透明度,提高公信度。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以下是具体规定:
1、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第四条:
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行政执法机关,认为公安机关对其控告或者移送的案件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并进行审查。人民检察院发现公安机关可能存在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情形的,应当依法进行审查。
2、同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
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对于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3、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
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在作出提审、再审决定之日起三个月以内审结,需要延长期限的,不得超过六个月。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审判抗诉的案件,审理期限适用前款规定;对需要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应当自接受抗诉之日起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下级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期限适用前款规定。
4、第二百五十二条 规定;
人民法院在交付执行死刑前,应当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临场监督。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死刑可以在刑场或者指定的羁押场所内执行。指挥执行的审判人员,对罪犯应当验明正身,讯问有无遗言、信札,然后交付执行人员执行死刑。在执行前,如果发现可能有错误,应当暂停执行,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执行死刑应当公布,不应示众。执行死刑后,在场书记员应当写成笔录。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执行死刑情况报告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后,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罪犯家属。
监督权是基本权利,在使用监督权的过程中,应当做到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实行刑诉法律监督,既有助于公民的国家机构工作的监督,提高国家机构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也提高了公信度和工作的透明度。同时,监督权的行使也维护了公民的知情权等权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延伸阅读:
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
行政诉讼不受理怎么办?
行政诉讼不受理有哪些情形?行政诉讼不受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