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征是什么?
1、普遍性与特殊性
宪法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有许多普遍概念和一般性特征。例如,成文宪法通常使用国家、主权、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人权、政府、选举、监督等概念,规定保障人权、维护主权、规范公权、构建政府、法律效力等内容。我国宪法从国情出发,同时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既具有宪法的一般普遍特征,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比如,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的指导思想、国家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奋斗目标等。此次宪法修改对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又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和明确。整体而言,我国宪法是立足中国国情和借鉴域外经验的产物,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2、政治性与法律性
我国宪法作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和国家根本法,兼具政治性和法律性。作为人民国家的总章程,宪法是立国安邦、强国发展、长治久安的总纲领。它记载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史,宣示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阐述了国家的核心价值、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宣告了国家的基本路线、大政方针和奋斗目标,确立了国家的制度体系和权力架构,规定了人民与国家、中央与地方、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等重大关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引领性和宣示性。同时,作为国法体系的根本法,宪法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基础和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明显的法律性特征。此次宪法修改完善了宪法实施和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强化了我国宪法的法律属性。总章程与根本法相结合,政治性与法律性相融合,宣示性与规范性相统一,是我国宪法的一个显著特点。
3、民主性与科学性
我国宪法是充分发扬民主、反映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宪法。彭真同志在1982年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中说:这次全民讨论的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影响之广,足以表明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界人士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热情的高涨。通过全民讨论,发扬民主,使宪法的修改更好地集中了群众的智慧。毛泽东同志说过,搞宪法就是搞科学。我国宪法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遵循制宪、行宪、修宪的立法技术和法定程序,反映了人类法治文明的基本价值和宪法的一般规律,贯彻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原则,是一部兼具民主性与科学性的宪法。此次宪法修改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严格依法按程序推进,成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典范。
4、稳定性与变动性
宪法是国家大厦的四梁八柱。宪法稳则国家稳,宪法强则国家强。但宪法又不是僵死的教条,必须随着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宪法具有稳定性与变动性,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在宪法上的必然反映,是我国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动态关系、协调改革与法治互动关系在宪法上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推进改革,一些改革探索突破了宪法法律的规定。对此,法学界提出了“良性违法”“良性违宪”的概念。如果说,在过去某个特定时期的具体条件下,改革“良性违宪违法”有其必然性,那么在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应当严格遵循“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与宪法(法治)的关系,既要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也要坚持重大改革于宪有据,避免改革与宪法脱节。为了统筹稳定性与变动性,此次宪法修改坚持必要性原则,只修改那些非改不可的内容,这也是我国修宪的一条重要经验。
5、民族性与世界性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宪法确认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宪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法。宪法还明确规定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等内容,这是其包含的国际主义精神。因此,我国宪法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此次宪法修改充实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民族关系的内容,有利于让中国梦的实现获得强大持久广泛的力量支持,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有利于为我国发展拓展广阔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仔细的了解过宪法的这些基本特征以后,可知每个国家的宪法其实都是要结合本国的国情的,国家几乎没有任何一个领域,或者到我国的行政结构是不受到宪法约束的。在我国适当变动宪法的过程当中,除了要立足于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之外,借鉴于国外一些比较先进并且适合我国的产物也是有利于民族发展的。
延伸阅读:
国外修改宪法对世界可能有哪些影响?
修改宪法内容是主要有哪些?
宪法修改的部分内容的建议有哪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