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20最新《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尊敬各位专家、评委、在线的同仁,大家好。
我是黑河市第五小学科学教师吴杰。我说课的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三课时《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课做一个简略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在会用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系的基础上,从物体所浸液体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
教材主要安排三部分内容:
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并推测原因。
二、观察比较两个水槽里的液体的不同,验证马铃薯在盐水中能浮起来。
三、比较同体积的盐水和清水的重量,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的现象,加深学生对物体沉浮原因的理解。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很大的帮助,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设计理念:
1、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核心。教学流程的设计,要围绕学生探究为核心,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
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验观察时间、有充分的思考提问时间,有充分的交流共享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不断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三、学生分析:
我们黑河市第五小学是一所市内的窗口学校,大多数的学生是城市的孩子,见识比较广,知识丰富,对科学学习有积极的热情。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经历了三年级上册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形成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敢于提出问题,乐于合作交流。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又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课中实验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但在"比较盐水和清水的轻重"的实验里,学生对"体积"概念的不清楚及同时使用量筒和天平两种精密仪器对学生来说是难以把握的,由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比较液体的轻重过程,寻找马铃薯在盐水中上浮的原因对学生来说是有点难度的。
四、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在实验探究中感知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马铃薯的沉浮实验中,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进一步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主动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学习目标:
1、我在实验探究中感知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2、我要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影响马铃薯沉与浮的因素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教学难点:用科学实验的方法验证物体沉与浮的因素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学习方法:观察、发现、比较、推测、验证等方法。
五、说教法与策略——目标导学法
目标导学法包括五个部分:
一、课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
二、课上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学流程,实施学习目标
四、当堂检测学习目标
五、拓展延伸,应用学习目标
本课的教学流程采用目标导学法教学。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内容,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引导、网络辅助教学和突出以学生实验探究为主教学策略。
对于本课第三部分教学内容我做了一些处理。学生学习了第二部分自制一杯盐水使沉在水底的马铃薯浮起来后,盐水为什么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很少学生知道要比较两杯液体的轻重,即使老师将这个实验端出来,要进行同体积的比较,首先要用量筒量取体积相同的盐水和清水,再用天平比较轻重,看似简单的一个实验,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特别是对两种精密仪器的使用,学生还难以把握,要做好这实验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因而我把"比较盐水和清水的轻重"这一教学内容由师生合作完成。把不同物体放在不同液体的沉浮情况让学生自己课内阅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辅助答疑。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使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运用我校推行的"目标导学法"进行有效教学。
一)质疑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质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一起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实验探究,实施学习目标
实验探究是教学流程的核心部分,也是实施学习目标的过程,这一环节突出学法的指导,通过观察、发现、体验、推测、验证实现学习目标。
1、探究马铃薯沉与浮的原因
我认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在导入中学生就带着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要寻找答案的心情是迫切的。于是,我就演示实验:把一大一小的马铃薯当作是薯爸薯仔放入两个不同的水槽(1号槽和2号槽里),让学生观察现象发现。小的沉、大的浮,从这现象让学生从前面的猜想小的浮,大的沉等和自己看到的现象相反,这就激发他们要寻找原因的欲望。接着我对学生说:"你们也来试一试,可以采用不同方法放马铃薯,结果会怎样,从实验中你们能发现些什么?"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开始分组实验。有的小组学生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同一个水槽中时发现1号水槽里马铃薯全沉,2号水槽里马铃薯全浮的现象,这时学生马上提出:为什么马铃薯在水中有时沉有时浮呢?这个环节我为学生创设产生问题的情景,使学生了解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同一个水槽中,马铃薯的浮和沉与马铃薯本身的大小、轻重都没有直接关系,而让学生们从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中产生了新的关于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的问题。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发现问题的过程,同时又让他们再一次经历了通过控制变量来分析原因的活动过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的方法,成功的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知道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2、观察比较的液体。
学生观察和实验后想探究出原因的愿望更强烈了。这时,我让他们推测:为什么马铃薯在1号水槽中全都下沉,在2号水槽中全都上浮,你认为这种现象与什么有关?学生可能会用排除法推测:与水有关。我又提出,你能想什么办法证实这两个水槽中的液体是不一样的?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我就要帮助学生分析他们提出的想法,在本课的实用性,与学生达成共识。实验活动前,(课件)温馨提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这对学生成功实验是很重要的。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任何探究活动必须要有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从而逐渐形成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的习惯,并且还要学会尊重组中的每一个人,做到最终方案的产生是在小组中取得一致意见。
学生讨论交流后,分组实验:比较两个水槽的水有什么不同。通过实验,从其中的一块铁片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多学生会猜出这是盐,能让马铃薯上浮的是盐水。(实验结果不确定一定就是盐)。于是,学生很自然想通过进一步实验来验证猜想,从而增强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接着我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调制盐水,也可以使用小组水槽,做在水里加盐把马铃薯浮起的实验。让他们汇报实验结果及交流对实验现象的看法(学生分组实验:用一杯水、盐、药勺、筷子,作为实验材料,往水中加盐,使马铃薯浮起来。)我在巡视小组实验活动时,可能发现很多组并不是第一次把马铃薯放进盐水里就能把马铃薯浮起来,他们经历多次的放马铃薯,再拿出,再加盐,再放马铃薯这样反复的过程。有的组动作较慢的还不能把马铃薯浮起来,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发现马铃薯在水中的沉和浮与水中的盐溶解了多少有关系。实验证明了是盐溶解使马铃薯在水中浮了起来,我又给学生讲死海故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展示图片)以理论为依据进行说明马铃薯在水中浮了起来的事实。
3、推测与验证
在"比较盐水和清水的轻重"的实验里,要比较物体的轻重需要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量它们的体积,就需要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但是两杯体积相同的盐水、清水,它们的重量差异很小,凭手掂的感觉是不能准确地比较出来的,这就需要天平。使用量筒和天平两种精密仪器对学生来说是难以把握的,由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比较液体的轻重过程,教师一边指导学生操作,一边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实验结果证明盐水比清水重。(板书:轻重)
我们知道了物体的沉浮与所浸液体有关系,物体在其他液体中的沉浮会怎样呢?学生自己阅读课文54页,汇报交流,教师辅助答疑,完成此项内容。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经历一个"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实现了第二个学习目标。体现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三)提出问题,检测学习目标
目标检测是目标导学法中验证学习效果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测这节课学生是否达到应完成的学习目标,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这节课我是通过填空、提出问题的方式,检测学习目标。经过目标检测,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程度。
四)拓展延伸,应用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力求体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探究中发展,创新中提高"教学特色,运用目标导学法不断的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不断的获取知识,并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使学生从课堂到课堂以外都带着问题,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在拓展延伸中,应用学习目标,即动手实践,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自主探究精神。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文字精练,重难点突出,学生明了。知识体现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一下吧。一对于本课目标定位的落实。本节课
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二本课教学,我重组教材,创设了他们三兄弟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的问题情境,引
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反思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锐角和钝角。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中,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并已经建立了正确的表象。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数学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反思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锐角和钝角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角的初
在学生的心田植上一棵绿色幼苗走,我们去植树诗歌赏读在万物萌发的春天,一切生机勃勃。身处于美好的春光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不负于这大好的春色?诗歌走,我们去植树以明快清新的节奏具有行动号召力的语言向少先队员发出倡议迎着和煦的春风,
北大荒的秋天知识点1。文章第四自然段1)这一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中心句是原野热闹非凡。中心词是热闹非凡。具体从三个方面来描写的大豆高梁和榛树叶子。2)从笑声和演唱可以看出作者把大豆和高梁当作人来写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1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是影片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词作者是乔羽,曲作者是刘炽。它描绘了一群少先队员课余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反思范文在你一定会听见的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热烈的场面,没有激昂的话语,偶有出彩的发言,但极少有此起彼伏的态势,纯粹是在预设的教学环节中安静地度过的。这样一节没有十足地动起来热闹起来的语
英语的年度教学反思范文在二中任教已经快一年了。虽然还是新老师,但在指导老师黄敏老师的帮助下,我在教育教学方面有很大的提高。下面,我对这一学年的教学工作进行以下反思。在备课方面,最初备课的时候,没有头绪。
跳起非洲舞教学反思范文组织活动时,感觉很轻松,常常被孩子无拘无束的动作夸张热烈的表情所吸引,为孩子的精彩而感动,原因在于着装带动孩子愉悦的情绪让孩子们跳非洲舞,一定要给孩子一种非洲的感觉,我让孩子们穿上
我是什么科普文教学反思范文我是什么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三册中的一篇科普短文。全文共5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三方面内容1水的不同形态汽云雨雹子雪。2水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的情况。3水给人们带来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