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优质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石潭记》优质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小石潭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一篇写景游记,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临水骋怀",从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课文以及文章自身特点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材内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优美寂静的景物,渲染小石潭寂寞凄寒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柳宗元孤凄悲苦的情感。全文仅193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确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学习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学会与作者心灵沟通,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中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教学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作者寄情于景的写法和作者由"乐"而"凄"的感情变化。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就学过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请大家回忆一下,那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诗中那个渔翁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出示幻灯片,师生共同分析)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读。 1、试读。 A、、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cen ci 寂寥jì liáo 摇缀yáozhuì隶lì 篁竹huánɡ zhú清冽qīnɡ li为坻wi dǐ为屿wi yǔ 为嵁w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尔chù ěr翕忽xī hū 悄怆qiāo chuànɡ幽邃yōu suì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放录音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四、整体感知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五、小结 六、作业 1、读,背课文。 2、翻译课文。 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 (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 (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 (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小石潭记》优质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在柳宗元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以其高度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独创性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三个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文言知识,基本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正确解释重点词语,翻译重点句子,把握课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说明:本节课设计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巩固本课所学的重点文言词句。 2、学习本文描摹细致、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 3、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4、帮助学生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描摹细致、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多媒体辅助。 学法:朗读、勾画、批注、想象相结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一)达标检测 教师就第一课时所学的重点文言知识,检查学生在字音、字义、句意及课文诵读方面的情况,并加以巩固。 (设计意图:落实重点文言知识,全面及时地掌握学情,为本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点拨构建 1、精读课文,把握景物特征及作者的写景技巧。 问题设置: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2)读课文1至3段,思考: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运用了怎样的写景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学习写景方法。) 2、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问题设置: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合作探究 问题设置: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点拨。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内心。) (四)拓展升华 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进行比较阅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落实语文课标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 (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本文第二自然段的景致。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训练学生写景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幽深冷寂 情——孤凄悲凉 (情景交融) 教学评价 《小石潭记》优质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熟悉虚词"以"的基本用法。 (2)能够有感情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准确翻译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4)想象作者描绘景色,理解作者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 (1)自读自学,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把握作者视角和心情的转变。 (3)小组探究,体会融情与景的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悲凉的心境。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去游览山水名胜,大家有过什么特别的感受吗?引入本文。 教师范读课文。 (背景见附后) 预习准备: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初译课文;自学疑难生字。 课堂交流:提示生字,介绍背景。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师学友合作,通译全文,识别重难点,做好讲解准备。 学生讲解,教师适时指导。 1、学生分小组翻译课文,将重点单字整理出来,疑难问题商讨解决。 2、小组汇报:学友讲解翻译,师友做重点提示。 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课堂练习,分层提高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使用 西、乐、斗折蛇行、犬牙、 二、结合课后第三题,梳理中"以"的不同用法。 三、解读重点句子 全石以为底、蒙络摇缀、凄神寒骨、 四、文中哪处景色写得好,说说自己的看法。 1、学生口答,纠错。 2、整理笔记,识记文言文中"以"字的常见用法。 3、师友互查重点句子翻译。 4、寻找表达有特点的句子,赏析、交流。 深化基础知识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特别表达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4、课堂小结 读了这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表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学生回顾重点字词。 巩固基础知识。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整理出来。 2、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由景色作者想到了什么?)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小结:小石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们是否还会产生作者的感受? 学生表达交流。 4、拓展提高 假设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为游客介绍小石潭景区呢,写一段导游词,看看谁说的更吸引人。 学生练笔、交流评价。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板书 境 景 发现竹林—寻找石潭—寻觅潭源—坐潭上—记之而去 由 小石潭记 情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不可知——凄神寒骨 心 生 绿竹、清潭、游鱼、溪流 远在深山无人赏识 仕途受挫,故交远离,寄情山水,以解愤懑 四、反思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