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机游云南”产品,被号称为可参考的智慧旅游解决方案。然而在市场接受与用户使用后,我们发现这款产品还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它背后代表的智慧旅游产业也有相当大的发展机会。
智慧旅游这个词,想必每一个旅游从业者,都听了或讲了这个词上百遍。可是,智慧旅游真的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样子吗?
从2014年智慧旅游正式上升至战略层面起,到今天,这个产业也发展了有5年之久。可市面上绝大部分的智慧旅游产品,充其量也就是实现了景区的初步电子信息化。
而以下这些“硬伤”,在国内80%以上的“智慧景区”都可以见到:
票务数据核验总是对不上,通道闸机三天两头都在维修;
有问题找服务商售后,电话打通了就没下文了;
一套系统可以换十几个产品经理,但提出的需求永远落实不到位……
而后果是,景区运营管理依然依赖人力,在智能软硬件投入的成本,也基本打了水漂。更糟糕的是,游客的体验不但没有变好,反而因为各种故障变得更差了。
还记得一部手机游云南初上线时,被称为可参考的智慧旅游解决方案。所谓的一部手机游,其实也就是指,通过手机端(APP、微信小程序等)为游客提供一体化的目的地旅游服务。
这种模式主要依靠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企业同时参与及配合,来实现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整合,用区域内的旅游大数据服务于游客。
按理说这种应用模式值得推崇。但一部手机游云南自发布以来,却始终饱受业内的质疑。
一部手机游云南为何失败?
1. 服务群体不分
从一部手机游云南的定位来看,应该是属于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但是其平台发布的内容,却还出现了一些针对于本地居民的内容;而如果说产品的服务对象还延伸到了公众群体,平台却又并未涉及到本地生活服务的内容,其用户定位明显模糊。
2. 推广渠道单一
作为一个政府主导的项目,一部手机游云南似乎并不重视线上的推广。不管是搜索云南旅游,还是在各大平台查找云南旅游产品,都很难找到一部手机游云南的宣传内容或平台入口。
这也就意味着,游客只有到达大理、丽江等景点后,才能在线下的使用场景中接触到该应用,并未实现其所宣传的游前游中游后旅游全程覆盖。
3. 用户友好性差
一个区域性的旅游平台,竟试图用一个APP“圈住”外地的游客,不考虑用户的流失问题,本身就违背用户的使用行为规律。
同时,从产品内容来看,游云南的产品类型还不算得全面,比起携程这样的OTA平台,在特殊人群的针对性、产品种类的丰富性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部手机游如何寻找出路?
不过,自腾讯联合云南政府推出一部手机游云南以来,全国已有十余个地方和政府计划启动或已经启动了一部手机游项目。
为什么大家看好一机游?因为它确实致力于解决游前游中游后的旅游痛点,让游客的出行更加顺畅省事。但是,从一部手机游云南本身存在的问题来看,照搬游云南方案做一机游平台,很难说是一个可以完全借鉴的参考样本。
从游云南的案例中也可以看出,要做一部手机游,必须先理清这几个问题:
1. 用户定位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其实应该先确定一机游平台的定位。
如果只做一个旅游服务平台,就只需针对游客;但如果是要做地方性的公共服务平台,那就应该考虑到更广泛的公众群体,如本地居民等,平台服务覆盖的也就更加全面。但从目前各地推动的一机游项目来看,主要都是以“服务游客”为宗旨,因此平台在内容和推广方式上,都应该更有针对性。
2. 团队建设
游云南项目由省级政府领导,腾讯联合打造,无论是技术团队还是运营团队,都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如果是由县级单位、或者某一景区主导的建设项目,工作团队难免和游云南存在一定的实力差距。在组建团队时也应更加的慎重。
过去很多地方主导的旅游服务项目,都采用政府主管的模式,这其实并不明智。一机游是一个综合项目,很难找到既懂旅游,又懂互联网的政府人员。
因此,要开展一机游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团队还要包括技术支持、互联网运营、商务推广、旅游从业者等多方面的人才。
3.服务模式
从已上线的一部手机游云南、一部手机游甘肃等产品来看,目前的一机游项目都是面向游客展示景区资源、产品及服务信息,更像是一个地方性旅游信息服务平台。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看,如果平台没有自身的“造血”能力,这注定是一个难以回本的项目,甚至会对地方财政产生不小的影响。
除了平台自身的运作以外,一机游体系下还涵盖了大量的地区旅游服务商。所以一机游项目要想持续稳定的运营下去,就必须要加强平台的营销性,通过丰富的商业服务内容为平台和服务商谋求新的盈利增长点。
获客关键——合理利用旅游的相对性
其实,不管是传统景区还是智慧景区,游客出游的舒适度,都是其服务质量的核心体现。因此,做智慧旅游,还是要以游客为出发点。
我们都知道,游客前往某一景点是低频的,但和游客去往单一景区的次数相比,其每年的出行次数是相对高频的,同时,游客周边游的次数也比长途旅行相对频率更高。
这就意味着,很少有游客会重复前往同一景区,产品的复购率自然也就不高。
以前,我们景区想要引导二次消费,就建立了官方的公众号来收集游客群体,希望通过推文的方式,起到宣传效果,吸引粉丝再次预订或者是推荐他人预订。
但由于低频需求的特点,景区频繁推文,其实更多是让用户感到被打扰,引发大量取关的同时,真正会再次预订的用户,更是少之又少。
事实也是如此,正是由于游客跨区域旅游和相对低频的特性,至今我们都没有看到区域化的旅游电商平台成功做大。现在为人所熟知的携程、美团、飞猪、去哪儿等,也清一色的属于无区域限制的全国性平台。
这正是游云南最致命的缺陷之一,我们的游客当然不会只去云南这一个地方,去过云南的朋友,也很少会重复前往同一个目的地。将游客群体集中到在一个区域性的平台,解决的只是游客出游的一部分问题,能够发挥的作用,自然也很有限。
跨区域:全域旅游智慧化的必然趋势
2018年,旅游业发生了不少的大事,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标志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而全域旅游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又宣告了旅游发展走上了全域资源旅游化的新方向。由此,一个全新的理念也应运而生——全域智慧旅游。
全域智慧旅游是指,通过深度整合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通所有智能设备和信息平台的数据链路,促成大数据形成,推动景区、旅游集团、行政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旅游产业高度智慧化。
这就意味着,在旅游大数据的推动下,旅游资源可以实现高度的整合,而旅游原本的区域性和边界性也随之被打破。
也就是说,旅游正在变得更加的“互联网化”。互联网的特性在于,它是无边界的。在全域智慧旅游的大趋势下,要做互联网+旅游,如果只局限于某一景区、某一地区,既不可能解决获客难题,也难以做大做强。
其实在线上流量红利趋于饱和的今时今日,景区购票、排队入园等线下场景获客成本身依然趋近于“零”,因此做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也可由此拓展思路。
比如,这个平台同样聚集了大量的旅游供应商与分销商,而平台上的旅游实体可以与从线下获取的游客之间,进行关系绑定;游客只要在该平台产生了消费行为,绑定的旅游实体都可获得返佣,提供产品的旅游供应商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
具体来看,如果游客小张在A景区购买了门票之后,就可以同A景区建立用户归属关系,A景区这时则可以把小张引导至B酒店或C景区消费;同理,B酒店及C景区也可以将自己的游客推荐至A景区。简单的总结,就是A景区、B酒店、C景区共享了游客的消费力。
通过这种方式,不管是景区、集团还是主管政府,我们都可以将从景区、酒店、餐饮、商铺等线下的实体方所获得的游客资源,共同“投资”到这个平台;再利用平台向游客智能推荐产品,引导二次消费,从而共享这些游客的消费力,获得相应的返佣。
对于游客而言,这样的一部手机游,也并不会成为额外负担——无需下载APP,只在小程序切换目的地,就可以跨区域获取全景导览、游玩路线、语音导游、找厕所、识花草等智慧的旅游服务。
同时,从旅游大数据所获取的游客行为偏好数据,也让平台的智能推荐变得更人性。这样一来,游客的去哪儿等选择烦恼,也得到了有效解决,游客的出游也将更顺畅,旅游舒适度当然也会更好。
真正理解智慧旅游的人都知道,智慧景区绝不仅仅是靠软硬件应用的升级就可以实现的。唯有营销思维和模式的创新,才真正可能让景区实现颠覆性的质变。
而在全域旅游的战略驱动下,跨区域,必然将推动智慧旅游演化出新的格局。可以预见,要真正实现全域范围内的智慧旅游,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