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成神,就麻烦了,就通体圣洁得找不到半点瑕疵,就从娘胎里出来便是不食五谷杂粮的主了。距其生活的年代愈久远,愈发地金光耀眼、仙气渺渺了。
我们中国人好造神(信不信先放到一边),尤其是不愿坐下认真阅读史书的那部分人。其实历史上,任何一个在某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名人,出生时也都是凡胎,打拼时也都仰人鼻息、不择手段过。比方孔圣人吧,当年临时代理宰相没有一周,就痛下杀手以莫须有的罪名,砍了持不同政见者少正卯的脑袋(怕威胁自己的政见和位子)。豪放的“诗仙”李白,年轻未成名时,很自觉地给权贵写自荐信——《与韩荆州书》,忠心急切地表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信誓旦旦讨好道:“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韩大人有用得着小的的地方,太白愿肝脑涂地。谦卑得可以了吧?再看词中高唱“大江东去”的一代文豪苏东坡,曾经为求保全,违心地给朝中当权派呈上一份声泪俱下的检讨书——《与章惇书》(身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
今天咱们要讲的是韩愈。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唐的文坛领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可其年轻时又是何种模样,怎么混出来的呢?
如今的年轻人把在北京闯荡,叫做“北漂”。我原以为特指南方人北上浪迹之意,后来见哈尔滨、沈阳等居北京之北者,南下京城亦谓之“北漂”,这才弄明白,所谓“北漂”,泛指到首都京城去谋职求名成就事业。那么,唐朝的都城在长安,但凡来长安找饭碗寻仕途求升迁的,那一概都可以称作是“北漂”了?#p#分页标题#e#
韩愈先后在京城长安漂了十年。这里先须说明,韩愈是平民老百姓家的孩子,父亲韩仲卿什么官也没当过。——这才显着韩愈的“北漂”,对眼下的孩子,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唐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韩愈十九岁,怀抱大志,雄心勃勃,孤身到京城长安打拼,放言要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人生新天地。
起初韩愈颇为自信,他天真的以为,只要凭着自己写得一手好文章,不愁显贵扬名。到了京城他才发现,要想谋个一官半职,得先有文凭。迫于现实,他不得不抓紧温习功课,参加科举考试。
会写文章不等于你就能顺利通过考试。韩愈四五年里接连考了三次,三次竟然名落孙山。韩愈想不通,想不通归想不通,但你确实没达到录取分数线,赖不得别人。
第一次落榜后,韩愈初尝挫折的滋味,多少开窍了。他一面继续执着于科考,一面也开始琢磨起别的门道来。在二十三岁这一年,韩愈给当时朝中一个叫贾耽的大人物写信自荐。韩愈胆子可够壮的,他选择投靠的这位贾耽,可不是个一般人物,宰相级别,辅佐天子议政,同时还兼任着滑州(今属河南滑县)刺史一职。所以韩愈的书信名叫《上贾滑州书》。信中,韩愈介绍了自己的年龄和特长还有处境,然后选了自己往日的十五篇文章呈上,最后以十分恳切的语气道:“与之进,敢不勉?与之退,敢不从?进退之际,实唯阁下裁之!”意思很直白,大人你若提携韩某,韩某自当敬勉效力,大人若是看不上我,韩某保证听从您的意思卷铺盖回家,韩某的远大前程,就在大人您的一句话了。#p#分页标题#e#
一个默默无闻的书生,给当朝宰辅级的人物写“投名状”,当然很难被理会。韩愈这人生第一封拜官帖子,最终如泥牛入海,没了下文。
如此折腾了六年,公元792年,二十五岁的韩愈总算登进士,手里有了文凭。但有了文凭不等于有了工作,不等于你就马上能做官。按照唐朝的规定,在礼部(近似教育部)登了进士第后,还得通过吏部(人事组织部)的考选,才能给你官做。这很像今天的大学毕业生,拿着毕业证还得去参加公务员考试,否则你别想进入仕途。
韩愈虽被称作“文起八代之衰”,但好像很不善于考试,一进考场就发挥失常。进士及第第二年,韩愈便参加了吏部的博学宏辞考试。谁知又是连考三年,年年均以失败告终。
我们知道,有点能耐的人,往往都自负又自恋。三年考不上公务员,韩愈跟现在的好多家长埋怨现行高考制度一样,开始质疑和抨击吏部的选官考试。韩愈撰文,愤怒地质问,说现在这博学宏辞考试算什么玩意啊,纯粹抹杀人的才情和天性嘛,“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杨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已耳。”让屈原孟轲这些人来考,我看也过不了!
光发脾气也没用啊,何况你一介书生,谁听你的?凭你一个考生就能把国家考试制度给更改了?韩愈发泄完,最终还是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办法还是老办法,给朝中拿事的高官写信。这回,韩愈信的题目叫《上宰相书》,他的小心思是,贾耽不理他,赵憬或者卢迈没准会看上咱吧(当时德宗手下有赵憬、贾耽、卢迈三位宰相)。再次毛遂自荐,碰碰运气。#p#分页标题#e#
信托人送上去了,半个多月过去,跟上次一样,一点音信全无。韩愈挺执拗,又写了一封。这回他改变思路,一则把自己说得十分穷困可怜,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急待救命一样;一则哀求宰相们,说古代连强盗和看门的奴仆都能被重用,难道我连个强盗都不如吗?
第二封信还是没有回音,韩愈煎熬着等了近一个月,第三封信随即发出。这回的语气带着不少的怨愤了,有些口无遮拦了。他在信里说,你们宰相难道比周公还忙还高明吗?周公都那么求贤若渴,你们为什么就连给我回个信都顾不上?为何对我这个身怀抱负者这么冷淡,国家难道真地不需要人才了吗?
接二连三写信自荐,希望得到朝中大佬的垂青,最终都一一落空了。人说京城好做官,发展空间大,容易出名,怎么在我身上就不灵了呢?韩愈百思不得其解。
转眼,他已经在京城“漂”了将近十年,现如今仍是两手空空、一事无成,别说买房买车谈对象,混饱自个儿肚子都成问题。韩愈有些灰心了。思量再三,怀着一肚子怨气和失望,韩愈收拾起行李,黯然选择了离开,东归老家河南。
“北漂”虽然一无所获,但韩愈的收获还是蛮大的,这就是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人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只要寻找人脉,多多走动,就肯定会有机会和收成。眼看将过而立之年,这一年(公元796年)年底,回到老家河南的韩愈,也不知是自荐还是经人引荐,最终得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小官,在一个叫董晋的军官幕府,临时讨了个“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的职务,管点军中的法律纠纷事务。十年为官心愿,总算达成,好不艰难!从此踏上了仕途,最高干到正部级。#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