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汉语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在我们汉语言的词汇中,有一类十分特别,它来自古代经典、历史故事或是人们的口头,经过时间长河冲击打磨,变得像鹅卵石一样精致,成为汉语言特色之一,这就是“成语”。
成语最令人赞叹和喜爱的精妙之处在于,虽然只有区区几个字,但其内涵却十分丰富。一个成语,可能就是一个人,一本书,一段历史。
通常来讲,成语有固定的形式,有特定的含义,用的时候不可以改变其形式,不可以曲解其意义,否则你就不能有效表达意思,人家也无法准确理解你的意思。不过,用成语的前提是理解成语,如果自己理解错了,肯定也就会用错。
有一部分成语,仅从字面上就可以基本理解其义,简单明了。还有一部分成语,必须了解其出处以及背后的典故,才能正确理解,否则光看字面会一头雾水。
但是,也有这样的一少部分成语,看起来从字面上似乎就可以理解,但如果真从字面上去望文生义,却是大错特错。而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类成语的含义,就会用错而贻笑大方。
从生活经验来看,有这样三个成语,非常容易被望文生义,其中一个甚至连一些很有文化的人都会搞错。哪三个成语呢?按出现的顺序来排,第一个是“七月流火”,第二个是“望洋兴叹”,第三个是“明日黄花”。
七月流火
看到“七月流火”这四个字,你有什么感觉?哪个字会强烈引发你的某种生活体验?你于是会怎样理解这个词呢?
如果是第一次见到这个词,我想多数人会被“火”这个字误导,再加上“七月”这个时间背景,很容易产生一种夏天时天气炎热的生活联想,于是就将这个词理解为“暑气炎炎,空气中好像流动着一团火”。错了!
“七月流火”这个成语出自《诗经》的《豳风·七月》。这里的“火”不是火焰之“火”,而是指一颗星——大火星。注意,不是八大行星之一的火星,两把事儿。大火星在古代叫“荧惑”,也称心宿二,是一颗很亮的星。
古人观察星象,发现到七月的时候,大火星开始从正南位置转向西移动坠落,而这时候天气开始转凉。所以,“七月流火”真正的意思是:夏去秋来,天气开始转凉了。
望洋兴叹
看到“望洋兴叹”这个成语时,你会联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不是一个人望着海洋仰天叹息呢?于是你就理所当然地把这个成语理解为:望着海洋发出叹息。于是当换一个地方时,你会说“望天兴叹”“望山兴叹”“望湖兴叹”,总之望什么都可以兴叹。
“兴叹”理解对了,但“望洋”理解错了!这个成语中的“望”不是看的意思,“洋”更不是海洋的意思,“望洋”是一个叠韵连绵词,合在一起表达意义,分开就无义。在古文中,“望洋”也可以写成“望羊”或是“望阳”,取其音而已。《流沙河认字》中解释:“望洋者,迷惘之貌也,既非非用目视不可,亦与海洋无涉。”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秋水》,讲河神河伯一开始自高自大,看到北海(今渤海)比自己大得无边时,心生羞愧而感叹自己太渺小。原话是:“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句中“若”是北海之神的名字,从“望洋向若”不难看出,“望洋”不是“看着海洋”的意思。
明日黄花
这个成语中,“明日”一词会给你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代表“未来”呢?而“未来”是不是又给你一种可以期盼的美好感觉?于是你会想当然地把“明日黄花”理解为表示新生事物,但其实恰恰相反,“明日黄花”表示已经过时的事物。
要弄清为什么,还要找到成语出处。“明日黄花”出自宋代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这首诗写于重阳节,即诗题中的“九日”。
所以,诗中的“明日”是指重阳节过后的第二天。“黄花”是指菊花,重阳节有赏菊的习俗,所以菊花在重阳节那天就是重要的过节之需,而过了重阳节人们就没有兴趣欣赏,菊花也就过时了。这与中秋过后月饼贱、春节过后春联弃一个道理,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