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华夏五千年,以文字而传国。文字之首,而又数汉字为最。
自仓颉造字以来,汉字历史便有其滥觞之源。而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遂定“六书”之说。“六书”者,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也。汉字魅力,由此而甚。清咸丰朝状元郎陆增祥,考据之名,噪于江南,而又以“六书”为最。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人目所及止于物理,而人心之所向又非之。“上”“下”之辨貌别义,自有说辞。学生所爱之课桌,可视之为横;书置桌上,则为横画之上有突出者,遂指之曰:“此物凸于面也,故而谓之‘上’。”“下”亦同兹。视居家晒衣之竹竿,可识之为横;视悬下之晒物,可识之为竖。横竿悬垂吊者,竿居物上,物乃居竿下。察之,横上靡物,而横下有物,其意乃为“下”。汉字平易近人之魅力!
此乃“六书”第一,“指事”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通‘诘屈’,弯曲。),日月是也。”日月山河所见,皆物理之象然也。昔日轩辕大败蚩尤,乃于军帐内主帅座上览甲骨、阅文形。帝左手把龙骨之端,而右手指其言。甲骨刻物体之象,而日月山河之形有矣,诵其一曰:“山。”汉字岂靡魅乎?汉字启蒙化育之魅力!
此乃“六书”第二,“象形”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pì)相成,江河是也。”三点为水,表义之用也,其为形;“工”“可”固无“水”之义,表音之用也,其为声。形声勠力同心而谓之曰“江”“河”。汉字团结一致之魅力也!
此乃“六书”第三,“形声”也。
岳飞云:“还我河山!”金兵犯宋侵民,百姓苦,尽呼救声。武穆北抗敌,志捣黄龙。依声而现形,乃史载书传。《宋史》内外皆汉字,乃今倡“精忠报国”。微汉字在,吾讵得受之?汉字镌刻历史之魅力!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huī),武信是也。”“武”乃“止”“戈”之合体,半步之内,操戈而角,乃为“武”也。或曰:“止戈为武。”盖偃旗息鼓而休养生息之武道也。然吾靡苟同。八国联军侵华一战,若天朝上国“止”八国联军之“戈”,谓之武;则八国“戈”大清之“止”,又为何也?故窃以为:止戈为武,戈止亦为武也。遂曰:脚趾相撞,操戈互角,乃“武”也。
“言必由衷”谓之“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者,言不由衷,则无衷;无衷,则无信;无信,则不可一用、碌碌无为,不可安身立命、保家卫国也。夫子训曰:“民无信不立”。民欲立身,必先立信。失信,则身败如旗靡,遂而名裂,终于命亡。故人以衷而言,可为“信”。
汉字忠勇诚信之魅力!
此乃“六书”第四,“会意”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考”有“老”义,“老”有“考”义,皆为“长寿”。故《说文解字》转注曰:“考,老也。”“老,考也。”
此乃“六书”第五,“转注”也。
今转注仍在,而人却滥用之。夫沪教科书,“外婆”改之为“姥姥”,失态哉。篡改《打碗碗花》词,与莽篡汉之耻事同一辙,天芳被损版权。人乃得有以规范之。文章之汉字,当以原著为本。不可亵渎汉字也,需尊之重之,其中规中矩之魅力亦在此中矣。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成例颇众,不胜枚举。本无“来”字,遂依小麦之“麥”声,而托“往来”之事;本无“求”字,案依毛皮之“裘”声,而托“请求”之事。据此,乃有“来”“求”等字。
此乃“六书”第六,“假借”也。
“假借”之义,勿解之为“顺手牵羊”。“顺手牵羊”之遇不才,可谓深矣。初中校服,皆晒于竿。后欲取校服换洗,衣无迹,裤没踪。将奈何?破学费,以购之于校办,故腹不知所果耳。汉字,今有是义,可以辨混淆之词而补仆之不敏者,幸甚!汉字有此立德树人之魅力,学之不辍。
中国汉字魅力无限,华夏儿女团结不分。
2019年06月06号14时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