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课、诗词写作中,与比喻相似的几种修辞技巧:博喻、借代、比拟、象征、类比
在第二十章讨论赋、比、兴时,我们学习了比喻的几种形式,包括明喻、暗喻、借喻。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在泛义上可归入比喻,但在修辞学上又相对独立的修辞手法,如博喻、借代、比拟、象征、类比等等,这一章我们分别讲述一下:
一、博喻
博喻,又称为“复喻”、“连比”,是比喻的综合运用,指用多个喻体去比喻一个本体的修辞手法。目的是加强语意,突显本体。在诗词写作吋,可分为三种形式:
1、用多个不同的喻体,比喻本体的不同特性
例如,贺铸的词作《青玉案》结句:
若问闲情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闲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作者通过博喻的手法,将抽象化具体。虽然本体都是说闲愁,但喻体作喻的是此闲愁的不同特性:用“一川烟草”比喻闲愁之多;用“满城风絮”比喻闲愁之乱;又用“梅子黄时雨”比喻闲愁的连绵不绝。
2、用多个不同的喻体,比喻本体的一个特性
例如,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中的诗句:
蜂蝉碎锦缬,绿池披菡萏。
芝英擢荒榛,孤翮起连菼。
一连用了四组喻体去比喻贾岛平中见奇的诗风。
3、只设喻体,不设本体的博喻
例如,白居易的《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全诗均以喻体构句,反复作喻一个作者没有点明的本体,产生一种朦胧美。
二、借代
借代,就是指用一种跟本体关系密切的借体,替代本体的名称的一种修辞手法,在诗词创作中会经常使用。借代和我们前几章说过的借喻有所不同,借喻的本体和喻体没有直接的关系,
而借代的本体和代体则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在运用上,主要有几种形式: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当中的句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冰死骨
用显贵人家的特征“朱门”,代指显贵人家。
又如,李清照的词作《如梦令》中的句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用“绿”和“红”代指海棠的“叶”和“花”。
例如:刘长卿的七律《青溪口送人归岳州》颔联:
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
借帆船的帆代指帆船。
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句:
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借战船的樯橹代指战船。
例如,白居易的七律《望月有感》颔联: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借干和戈两种兵器代指战争。
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句:
举酒欲饮无管弦
借管弦代指音乐。
又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句: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借“筵”代指筵席上的人们,以处所替代本体。
在唐宋诗词中,借代这种修辞技巧使用非常广泛,例如上一章说过的句子:
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
借春云(女子的秀发)代指女子,借“醉眼缬”(衣服的布料)代指衣服,这些都属于借代修辞手法。在词作中,借女子的服饰或某种特征代指女子的句子数不胜数,例如,纳兰词《临江仙.寒柳》中的句子:“转教人忆春山。”便是借“春山”(影射女子眉毛的意象),代指心中的女子。
三、比拟
比拟,就是将甲物拟作乙物写,把一件事情拟作另一件是来描述的一种修辞技巧。比拟和比喻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是“拟”,一个是“喻”。比喻可以直接把喻体当作本体描写,而且本体和喻体是彼此相融的,可混同的。而比拟中,本体和喻体是不可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