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李白的一首送别名诗,仅有20字,却字字刺骨...

喜欢古诗词的朋友,可能都会有一个疑惑:为什么跟春天有关的诗词,总是充满了离愁别绪?原因其实很简单,冬秋两季天气严寒,风雪交加,人们自然是不愿意出门远行的。等冬天一过,气温回升,万物复苏,春暖花开,那些要外出做官的,求学的,谋生的,探亲访友的,自然就要出发了。

因此,春天的时候,出门远行的人就很多,离别当然也就很多。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出门远行,可能要很久才能够返回家乡,多则半年,少则数年。有的人甚至会漂泊大半生,才能够返回故乡。如此,诗词里的离愁别绪自然也就很多了。

面对离别,无论多么豪放洒脱的人都会难免伤感。今天,与大家分享李白的一首送别名诗,仅有20字,却字字刺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这首小诗凄美伤感:当春风和柳枝相遇,便化成了人生的离愁别绪。全诗如下: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李白是一个非常潇洒的人,他的很多诗作都表现出一种大气、豪迈、洒脱的情怀。但是,作为一个天赋才华的诗人,李白的性格肯定不是单一的。这首《劳劳亭》凄美伤感,虽然只有短短4句,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而全面的李太白。

这首诗具体作于何时,已无从得知。但从诗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其实是一首遣兴之作。诗人并不是真的在劳劳亭送别什么友人,所以在诗中既没有具体的送别场景,也没有具体的送别对象,只是单纯地抒发了一种离愁别绪。李白一生四处漂泊,经历了无数的离别。这样的离愁别绪,并不限于某时某地送别某人。

试题中的“劳劳亭”在历史上确有记载,据说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故址在南京市城区南。劳劳亭地理位置很好,建在官道之旁,流水之畔。羁旅天涯的客子行可到此处,要么坐车,要么坐船,非常方便。所以,在古时,劳劳亭便成了人们送别亲友的常去之所。

李白一生遍游大江南北,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足迹。有一天,他慕名来到了金陵,一座人文荟萃,有着六朝古都之称的历史名城。此时,恰逢春天,城外送行的人特别多。诗人信马由缰,出城踏春,看到这些送别的场面,于是心中一时感慨,便写下了这首诗。

“离别最是伤心事,历来文人最关情”,历史上关于离别的诗句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天赋才华的李白不想沿用前人传统,将离别写得低回婉转,愁肠百结。于是,他在首联故意轻描淡写地说:“天下伤心处,送客劳劳亭。”天下最伤心的地方,莫过于那送别亲友的劳劳亭了。

这一句语出平淡,看似随口而出,却含义深远。作为一个大半生浪迹他乡的游子,李白对人间的离别是有着深切体会的。在这看似脱口而出的话语里,其实隐含着诗人深深的无奈与感慨;此外,劳劳亭是历史上人们送别亲友常选之地,尽管诗人并不送客,但走到这里,也会忍不住想到别离,感到悲伤。

可是,换做普通人,要在不分别的时候说愁别绪,未免会感到牵强,不知从何下手。但天赋极高的李白却找到了一个别人想不到的角度来表现离别之情。当时,正值早春,周围还没有多少春意,连柳条也没有泛青。于是,李白灵感一闪,便写出了那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在古代,人们有折柳送行的习惯,例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等等。李白由眼前未发芽的柳条,想到是春风怜悯人间的离别,故意不让柳条返青,真是想象奇特,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对此,后世的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如明代怪杰谭元春说:“古之伤心人,岂是寻常哀乐?”清代的乾隆皇帝更是赞叹道:“二十字,无不刺骨。”总之,在人间离愁别绪的感染下,连无情的春风都变得有情起来。李白用看似无理的拟人手法来表现人间的离情别绪,反而具有了更加感染人心的艺术魅力。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名诗  名诗词条  一首  一首词条  字字  字字词条  刺骨  刺骨词条  送别  送别词条  
诗词

 梅尔词曲作品集

江城梅花引梅花一曲断人肠,怕思量,总思量,星月无声,谁与散愁狂。歌罢酒阑人去远,莫相问,有余音自绕梁。绕梁绕梁心怆惶,悲满觞,独倚窗。留也留也留不住,前路茫茫。...(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