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花牌曾经是一种很重要的宣传工具。可是,到了广告模式多姿多彩的今天,花牌已逐渐淡出,年轻人大都不知道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曾经存在。
小时候,每逢新店开张,或者大时大节,我们总是看到那个架在店铺外墙的巨型花牌。它的结构简单,主要由七个部件组成,分别是:凤头、珠、龙柱、兜肚、花、四方包与长。然而,这只是习惯上的称呼,并非统一的叫法。「这些部件名称人言人殊,都是一些老前辈根据外型而起的名称,故不同人就有不同的叫法。」蔡荣基师傅道。
上二图:蔡荣基师傅在美国亲自搭建巨型花牌(相片由蔡荣基师傅提供)
荣基花牌植根元朗几十年,而蔡师傅是它的掌门人,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花牌。「坦白说,当年并没有什么宏愿,只当这是一份手艺,能够养活我自己就可以。」蔡师傅不讳言他当初入行的经过。不过,当一路做下去时,他开始找到其中的乐趣:「近几年,可能接触文化艺术界的人多了,我开始用了另一种目光去看花牌,开始有了一份对美的执着。」
上二图:波尔多的花牌的现实版与迷你版(相片由蔡荣基师傅及陈声工作室提供)
「我会想如何才能让花牌扎得更美。例如,我特别跟厂商订了一批橙色、粉红色的胶索带。」蔡师傅是现时行内硕果仅存的既会扎棚,又能制作花牌的技师。他指出一直以来,扎棚的索带都是黑色,撞到大红为主色的花牌上,显得格格不入。为了令花牌的「喜感」更强,他特别委托工厂订制了一批鲜色索带。「成本的确是高了不少,但无疑这比以往的黑色更美!」蔡老师笑着说。
蔡师傅请厂商特别订制一些鲜色扎带
「钱,当然要赚,但近几年来,我更追求『做得开心』。像这些花牌,我就造得开心;当你听到别人的赞美,又可以在影几张美丽的相片,满足感油然而生,是钱买不到的。」蔡师傅指出几张贴在墙上的花牌照片,满足地说道。墙上有西九大戏棚的花牌,也有属于刘德华生日派对的;而最让人啧啧称奇的,要数美国与法国的两座。
「那是美国一年一度的史密森民俗生活艺术节,已维持了近半世纪。」它每年都会以一至两个国家作为主题展示国,2014年的主题就是「中国:传统与生活的艺术;设计者『进念・二十面体』邀请了蔡师傅即场搭建一个逾30呎高、120呎宽的巨型花牌,展示港式花牌技艺。「美国花牌」让外国人看到港式花牌技艺的精妙。今年,蔡师傅又获法国波尔多方面的邀请,在法国实时献技。
有趣的是,这个波尔多花牌还化身成为了一只迷你版。「那是一次极难忘的经验!从没想到荣基花牌会找我们为他制作迷你版波尔多花牌。我们比照实物,几乎是接近原版地复制出来。」陈声工作室的迷你花牌技师阿花细心地解说。
上二图:蔡师傅坚持手写花牌。虽然他说没学过书法,但写来字字有力。
「对这份工艺的期待?我没有什么,只想努力去完善它,让多点人认识这项传统工艺」蔡荣基师傅一如大部份的非遗传承者一样,都有着一颗朴实的心——面对着工艺的式微,他们不单没有放弃,反而更努力地完善它,务使它能一直传承下去。(叶德平)
注:「花牌扎作技艺」属于《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第5.44项。花牌主要用来庆祝神诞活动、新厦落成、店铺开张,而上面会写上活动名称及资助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