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长洲太平清醮:香港本地独有的传统节庆

长洲太平清醮”,相信每位香港人都曾听过,但不知又有多少人真的了解这扬名海外的著名传统活动。有别于大部分的传统节日,长洲太平清醮是一个起源于香港,且只属于香港本土的传统民间节庆,是代表着香港历史文化的重要节庆之一。

长洲太平清醮每年都举行,为期三天。以往的日期是通过问杯来定出,故此每年不同,但由于2000年的问杯结果是正醮日,为农历四月初八。当日是佛诞假期,有大量游人前来观赏飘色巡游,所以翌年太平清醮值理会再问杯时,就向北帝表达希望每年正醮日都定在农历四月初八,结果得到胜杯,醮期便自此固定下来。

太平清醮中所谓“醮”就是祭祀、酬神之意,“打醮”的意思则为“设坛诵经,超渡鬼魂”的仪式。因此,太平清醮的起源充满民间信仰色彩,种种文化习俗都围绕这种信仰而来。长洲打醮全名是“玄天上帝太平清醮”,“玄天上帝”即北帝,是长洲最重要的神灵。北帝的香火是 1777 年由惠州商人从惠州玄武山北帝庙带往长洲的,起初没有建立庙宇,6年后,才由惠州归善县人林郁武发起建庙。

[蔡志祥,<香港长洲岛的神庙、社区与族群关系>,收入郑振满、陈春声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相传太平清醮起源的其中一个说法是因为清朝中叶的瘟疫,正如长洲太平 清醮 (2004 年) 特刊所记载:“ 长洲太平清醮,源起于清朝中叶,当时本洲 厉疫为灾,死亡枕藉,洲民在惊惶之余,群集北帝神前,祈求消灾解难,得玄天上帝指示,延高僧设坛拜忏,超渡水陆孤鬼,奉神绥靖游行街道,其祸乃戢,嗣后相沿演为一年一度太平清醮。”

[ 《玄天上帝长洲太平清醮包山节会景巡游特刊》,2004年。]

可见,太平清醮原本是长洲居民为了超渡洲内的孤魂野鬼,以除疫症的活动,嗣后成为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

而另一个起源的说法则是与港岛上环太平山街有关,参看蔡志祥在80年代的访问,他记录:“我在八十年代时,听到惠州籍耆老罗先生及朱先生讲述过一个不同的故事。据他们说,长洲的打醮开始于香港岛的太平山街地区,当年在这个人口过分稠密的地区发生鼠疫,造成很多人死亡,此时有一位海陆丰居民将在家中神厅奉祀的北帝神像拿到街上,祈求瘟疫停止,其他居民亦上香祷告。不久,疫病霍然清除,自此以后,居民每年以北帝为中心 ,在太平山举行打醮,用以禳灾解厄,超渡亡魂。然而,不久香港政府为了加强防火安全措施,禁止在该地区举行打醮,所以他们便将每年一次的打醮移往海陆丰聚居的长洲北社街举行。

”[ 蔡志祥,《打醮:香港的节日和地域社会》,香港:三联书店,2000年。]

对于太平清醮,很多人的印象都是“抢包山”比赛和“飘色会景巡游”。其实当中还有很多不同的仪式,如“迎神”、“走午朝”、“超幽”、“送神”等仪式,只是由于政府为将长洲太平清醮包装成节庆旅游项目,把“飘色巡游”以及“抢包山”比赛同样安排于农历四月初八佛诞公众假期,令更多人接触到并因其本身娱乐性较大而为人熟识。

太平清醮最初只有酬神祭幽仪式“会景巡游”,以前的巡游只是当地居民带着神祇的神龛主要街道上走一圈,希望诸神祝福庇佑居民,驱除鬼怪的习俗而已。到了1930年代,居民才从广东佛山沙湾引入了飘色巡游。巡游由小孩装扮成神明或古今人物,站在支架上穿梭大街小巷。以前巡游以独立故事主题为主,如今则多以讽刺时弊为主题。

而抢包山则是太平清醮的重头戏,过去,北帝庙前会搭建三个挂满平安包的包山来祭祀,居民相信这些包子能保一家平安,所以醮期后每个氏族都会派人抢包,是由长洲岛民自由参与的,成为长洲太平清醮的高潮。参加者要从四方八面蜂拥爬上数层楼高的包山,尽他们的所能抢夺挂满用竹棚的平安包,喻意全家人在一年来会行好运,而且抢得越高的包,会更加好运。但很不幸,1978年的抢包山出了严重意外,一座包山倒塌,造成二十四人受伤,自此政府禁止了抢包山活动。其后的太平清醮,岛上改为派平安包,失去了一大特色。

直至2005年,港府为了推动旅游业,批准复办抢包山活动,并积极协助和推广。但为了减低意外发生,抢包山活动已由传统习俗变成体育竞技──爬包山的人都是经过预算的“选手”,按严谨规矩参赛,并引入计分制。比赛期间,选手须腰系安全带,而抢的已变成胶包,跟传统人山人海的抢包山一比,可谓逊色不少,不过至少仍保留了部分的传统风貌。另外,今日游人趋之若鹜买来吃的“平安包”,传统只作祭祀之用,一向只挂在包山上,名符其实是给鬼神享用的,没有人会卖和买。但太平清醮旅游商业化后,平安包却成了人人排队抢吃打卡的食品,更推出了各式各样的口味,甚至连包上的“平安”二字也被换上不同的卡通头像。

按照传统,太平清醮时,全长洲居民都要守斋戒茹素,纪念当年因疫症病逝的人。可是今天太平清醮的传统意义越来越被淡忘,旅客的焦点都是抢包山和飘色巡游。旅发局对外推广这项旅游活动时,更以“Cheung Chau Bun Festival”(长洲包山节)为太平清醮的译名,将一项传统活动嘉年华化,焦点只在抢包山和飘色巡游,传统意义被大大的淡化了。

太平清醮节庆化后,的确娱乐性丰富,令这传统受到更多人认识,甚至扬名海外,吸引大量旅客游人,长洲商户会也趁机售卖各式纪念品。大批游人到长洲消费,带动当地零售和饮食业,也促进本土旅游业。可是,过度的商业化,也会把传统习俗蚕食。例如,打醮期间必须禁止杀生,岛民须斋戒,使肉体和精神上洁净。以前太平清醮期间,全长洲只有素食供应,连岛上的麦当劳也只供应素菇包、薯条、苹果批等素食。可是,近年太平清醮大受旅客欢迎,大部分食品店为了赚钱,照样杀生提供肉食,如街上有很多肉串、鱼旦烧卖等小食售卖。醮会也开始接受各界的赞助令醮会有更多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令到长洲居民参与的机会减少,人们的意识渐渐冷淡。此外不少仪式被简化,令到这个民间节庆祈福的色彩减弱,导致一些仪式没有人去观看,渐渐被人们遗忘,失去原本的意义。

长洲太平清醮每年都吸引大批市民,不少旅客慕名到长洲欣赏飘色巡游及抢包山。长洲太平清醮不只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因其独特的色彩,而获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网站选为“全球十大古怪节日”之一。

因此太平清醮是值得我们去保育的,要推广一项传统文化是困难的,难免要加入更多娱乐性和商业化,但应该从中取得平衡。如果因过度的娱乐性和商业化,导致传统的文化大受破坏甚至失去意义,将传统文化变为商业化的牺牲品,那岂不是本末倒置。长洲太平清醮是一个起源于香港,本地独有的传统节庆,不但能令如今的年轻人对香港有更大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更是不少香港人的集体回忆,希望将来人们在听到“长洲太平清醮”时,脑海中不再只有飘色巡游及抢包山,而是一项“代表香港历史文化”的传统节庆。

叶德平博士,香港知名文化学者,资深教育工作者,大学高级讲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士、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香港高等教育评议会常委,香港道教文化学会会长,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长洲  长洲词条  节庆  节庆词条  太平  太平词条  香港  香港词条  独有  独有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