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王德恒:顺陵探赏

根据顺陵碑文记载,顺陵陵园是按照河图、洛书进行设计和营造的。我们现在见到的顺陵,和考古勘探得出的成果,都是武则天称帝后,扩建而成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顺陵扩建不是按照传统的陵墓建筑进行的,而是按照“图书河洛”的布局建筑的。

河图洛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虽然以神秘的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但是,反映的是远在春秋以前,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同时也是关于《周易》卦象来源及《尚书·洪范》“九畴”创始过程。

传说伏羲时有一匹龙马出现在黄河上。它的形状像马,身有龙鳞,高八尺五寸,长颈,身上长有翅膀,可以在水面上行走。据汉代学者孔安国、刘向解释,龙马背上生有旋毛如星点一般,后一、六点,前二、七点,左三、八点,右四、九点,中间五、十点,积为龙图,又叫河图。大禹治水时有一只神龟在洛水出现,背上有裂纹,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左四,后右六,后左八,积为洛书。古代洛书中的黑白点及数字排列由此而来。

河图,洛书流传下来的图形很多,画法大体相同,小有区别。按“天圆地方”的学说,河图应是圆形,是龙马从天上带来的,象征天;洛书应是方形,是神龟从地下带来的,象征地。现今流传的只有两种:一种将河图、洛书都画成圆形,另一种将二者都画成方形。现在常见的多是后一种。

一圆一方,说明河图是在“天圆”的基础上描绘成的,洛书是在“地方”的基础上构成的,是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盖天说的具体体现。后为便于互相参照,把二者画成同一个图形。将圆形的河图置人方形的洛书中,配合参照,就成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图。

如果将顺陵陵园平面示意图与方形河洛图作以对照,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有许多对应关系。顺陵外垣像河洛图外面相连的黑白点,内垣像里面相连的黑白点。假使将黑白点分别用直线延伸相交,便成方形或接近方形,门阙像四面中间的黑白点,角楼像四隅。前面的门阙像河图中相连接的两个黑点。杨氏墓靠近内垣中央(中心)白点位置,封土为方锥形,表示“天圆地方”。

《周易·系辞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生仪生卦法就是天地阴阳的衍变法。

顺陵碑文起首就说:“臣闻二仪合德”。二仪即两仪,“合德”就是阴阳交合。两仪生四象即阴与阳继续衍变,相重或相交,产生出老阳、老阴、少阳、少阴四象,象征着四时、四方。四象再继续衍变,产生出八卦,象征着八节、八方。八卦的五行属性是:坎属水,离属火,乾和兑属金,震和巽属木,坤和艮属土。再将“四象综合图”与顺陵陵园平面示意图作以比照,它们之间同样有着对应关系:外面四边垂直相交,与五色中的青、白、黑、赤相似;里面四墙垣垂直相交,与五行中的木、金、水、火重合,成方形。杨氏墓在中央“土”的范围,但不在最中心,而是略偏向西北方。这同陵园中轴线、子午线无关。不是先有陵园后有封土,而是先有封土后建陵园;也不是武则天把杨氏墓放在偏西北方位,留出东边位置,准备迁葬武士彟,而是在营建过程中,遵照武则天的授意,按河洛图有意安排布局的。

《易传》认为“乾”(天),“坤”(地)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地位,是万事万物的最初本源。在河图、洛书或九宫八卦中,表示方位均从西北开始。在九宫图中,中五宫被上面的人盘、天盘遮盖,难以显示出来。中五宫又属土,土是火的儿子、金的母亲(火生土,土生金),利于万物生养成长,利于四方,中五宫理所当然应在中央的最中心。乾六宫属白金,在西北方,“乾”又为大、为上。杨氏墓偏离陵园中心点,摆在九宫中乾六宫的位置上,既避开天盘、人盘的遮盖,又符合“无上”(至高至上)的谥号。因此杨氏墓封土偏离了中轴线,自然也不在神道的正北方向。

顺陵陵园的形制,在承袭秦汉至唐初以来中国封建帝王陵寝制度的同时,又赋予了易图的内涵,无论从“征象”到“体象”,在某些方面都体现出与易图的对应或演绎关系。也就是说顺陵陵园不是单纯仿照前人做法,更不是盲目地或毫无准备地随心所欲,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与精心筹划。其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是以河图、洛书为依据而进行布局和营建的。

武则天自幼跟随母亲经常出入佛门和寺院,宗教观念在她思想上根深蒂固。当皇后期间既好道教,又倡导佛教,还特别重视瑞应。碑文中所说的“图书河洛,龟负风衔”事出有因。顺陵陵园扩建正值中宗即位,武后“乃亟谋篡位,遂大造符瑞图谶,以期移天下之视听。”文明元年废睿宗,由她独自操持国柄。她的侄子武承嗣为迎合姑母做女皇帝的政治需要,暗中让人在一块石上凿了“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字,垂拱四年四月派雍州康同泰奉表上献,诡称得自洛水,是一大祥瑞。武则天非常高兴,命名该石为“宝图”,亲自拜谒洛水,举行祭天仪式,改“宝图”为“天授宝图”,洛水为“永昌洛水”,出图地点为“圣图泉”,勒石曰“天授圣图之表”,封洛水神为“显圣侯”,给自己加尊号“圣母神皇”,改年号永昌,追尊母亲杨氏为忠孝太后。她把瑞石的出现与河洛图的传说联系在一起,认为都是天赐神物。但瑞石上有字无图,因此嘱托按图书河洛扩建顺陵陵园,同时动工的还有神都洛阳明堂。

由于武则天把符瑞图谶、神异之说都看作是应天命的吉兆,适应了她想作女皇帝的政治需要。她想通过这一系列的祥瑞,证明她的所做所为都授命于天,是主宰生灵的“天”要她那么去做。河图洛书也代表天道,顺陵陵园以此为模式进行营建,上承天意,下合人愿。武则天把这种“天命观”既贯穿在顺陵陵园的建制中,又记载在碑文内,不仅要让当时的人知道,而且要流传后世,“以期移天下之视听”。

由此看出顺陵陵园在形制上有一定的突破,寓于河图洛书文化内涵,可谓别出心裁,独领风骚。

从这一点来说,顺陵陵园建制的思想意向为研究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又提供了一个新内容。

现在的顺陵,地面只能看见封土、残阙及石雕。勘查结果证实,顺陵是两重陵园。但是二次扩建的外垣,除朱雀门的双阙外,未筑围墙,陵园四周界址以东、西、北三门石雕及南边的土阙为标志。其范围,南起土阙,北至陈家村石马,南北长1264米;东西以石坐狮为界,宽866米;周长4260米,占地面积约110万平方米。朱雀门的一对土阙保存完整,呈不规整长方形,在朱雀门两侧东西并列,相距50米,各高约7.20米,周围地面遗存有唐代砖瓦碎片。据此推测,土阙上原应有建筑。

内垣近似方形。四面墙基,东边长291米,东距东面石坐狮273米;西边长294米,西距西面石坐狮321米;南边长286米,南距南土阙630米;北边长282米,北距石马345米,周长1153米,面积83060平方米。墙基夯筑,夯土层宽1.9—2.2米,厚10-12厘米。南墙中段有两座残土阙,东西并列,相距22米,高各5.8米。北面因有水渠未详细钻探,东西两面钻探后均未发现有门阙遗迹。地面除南门遗址和四面墙垣四个墙角较明显外,其余已被破坏殆尽。四个墙角,除西南为不规整的圆形外,其余均呈直角形。在墙角周围未发现建筑材料遗物及建筑痕迹。据此,勘查者认定内城周垣四隅原来无“楼阁”建筑。

顺陵封土在内垣北半部略偏西北,与前面的土阙、神道石人和朱雀门不在一条纵线上。底部平面呈方形,边长48.5米,高12.60米。墓道在南面,斜坡形,长28.50米,宽2米,墓道两边石灰粉面,绘有壁画。陵园双重,规模宏大,石雕组合基本齐全,即使后来号墓为陵的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也望尘莫及。所以说顺陵陵园的规模、建制居于王公大臣及皇亲陵墓之上,而略次于皇帝和皇后陵,其等级之高可见一斑。

武则天通晓文史,颇有才气,号墓为陵时,在陵名上还是动了不少脑子。陵名的确定,同她参政后宣扬“天”旨“佛”意分不开,“无上”、“顺”就包含着“佛”意、“天”旨、人心方面的涵义。

华严经中普贤菩萨有十愿,第九愿是“恒顺众生”,是指对法界一切有情众生,一定要顺。“顺”是非常难做到的。“顺”和“孝”在广义上是一个意思,不顺就不孝了。学佛是尽大孝,顺众生。在恒顺当中观察机缘,诱导众生断恶修善,才能收到圆满的结果。要要有智慧、善巧、方便。所以顺陵的“顺”字既包含着“佛”意,又体现了尽“孝”的思想。书载,龙朔二年,僧尼就讨论是否应该孝敬父母的问题。杨牡丹“忠图孝范”,遗嘱“将追罔极之慈,愿在先茔之侧”,“近陪亲于京垅”,体现了她对父母生前死后的“孝”;武则天奉遵遗旨,“割同穴之芳规,就循陔之懿躅”,将她葬于“郑恭王旧茔之左”,同样是对母亲的“孝顺”,而追谥又是“忠孝太后”、“孝明高皇后”。所以说“顺”和“孝”在这里是统一的。

除了“佛”意,便是“天旨”。

历来的封建帝王,没有一个不说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替天行道”、“恭承天命”、“奉天承运”。武则天也不例外,她把自己临朝称制、登基当皇帝都说成是“应天顺时,所盛言神皇受命”。如当时造作的《大云经疏》中云:

经曰:“即以女身,当王国土”……者,今神皇王南阎浮提一天下也。

经曰:“女既承正,威伏天下,所有国土,悉来承奉,无违拒者”。此明当今大臣及百姓等,尽忠赤者,即得子孙昌炽,……皆悉安乐。……如有背叛作逆者,纵使国家不诛,上天降罚并自灭。

由于经疏突出了神皇受命于天的主题,武则天看后十分满意,立即颁行天下。光宅元年九月,改东都为神都,垂拱四年(688)十二月二十五日拜洛受图,宣扬“天意”。《大享拜洛乐》唱词中就有“天符既出兮帝业昌”,授图仪式最后是“辞神”、“送神”。既然“天授圣图”,天意如此,她就得顺从。连她登基后自号“圣神皇帝”,而年号改来改去也离不开“天授”、“天册万岁”、“万岁通天”、“神功”、“神龙”。故“顺”有顺从天、神的安排的内涵。

载初元年(690)九月,拥护和请求武则天降睿宗为皇嗣,支持她登基的请愿活动搞了三次,最多的一次人数达5万以上。武士彟墓《攀龙台碑》文中就记载“永昌元年,群臣以名号不称,抗表固请”。这里虽指将武士彟墓改为“陵”,当然就波及到杨氏墓。其实,顺陵的“陵”名在武则天临朝称制时已立,她改章陵为昊陵,杨氏墓依旧取“顺”字,即顺从民心、民情。也通过对父母两个陵墓的改称,来确认自己的地位。说来可笑,昊陵陵主的魂魄已经被接走,送进了顺陵,是一个空壳大坟茔,改名号有什么意义,还那么多人“抗表固请”,说明策划人和实现的人,都是追求既得利益而已。

载初元年九月九日,登基大典结束后,武则天举行了尊崇和赐封,追尊“……忠孝太皇曰太祖孝明高皇帝,妣皆如考谥,称皇后……。去‘义’字,陵顺陵’。

总之,佛意、天旨、人心合起来就是“顺”,就是圆圆满满,一切皆“顺”。尽管武则天在“顺”定上煞费苦心,然而顺陵不“顺”。景云元年(710)七月一日,唐睿宗诏废崇恩庙,去“顺陵”之陵名,翌年五月又恢复;玄宗先天二年(713)正月再次削去皇后尊号并陵名,依旧名称太原王妃,墓称王妃墓。而世人却仍称“顺陵”,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至于望风台,更无人知晓。唐王朝恢复,李氏掌权,陵名两废。杨牡丹谥号及其陵墓名称的变迁,实质上反映了李、武两大最高统治集团之间在争夺皇权中的激烈斗争。不过,民俗难挡,顺陵这个名称竟延续千年以上,一致称呼到今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王德恒:顺陵探赏  王德恒:顺陵探赏词条  
资讯

 和藩针的公主之天生公主自有用

五月,风轻云淡。皇宫,花木如锦。风拂柳,而柳,则不甘地扫向她的发。那是络儿一个早晨的心血,及腰的长发,先要梳直,然后盘,绕,结,折,绑,尽天下繁复之能事,方算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