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旧时光下的香港,追忆穿着木屐走街过巷的岁月,如今早已消亡

最近翻阅历史资料,无意中发现一幅香港木屐店的照片,看起来颇具规模,木屐的种类繁多。

旧时的香港,应该是有不少屐店的,现在都消失了,而且连影像都没留下几张。现在当然还有人着木屐,但多数是“古老当时兴”的日式木屐

客家人对木屐有着不解情结。旧时候进进出出香港的华侨,都会在土特产杂货店买木屐,因为木屐不仅是土特产,更是客家印象的参照物,新界的墟镇集市,都有木屐可买。别以为木屐老土,如果留意香港百年前后的老照片,村民穷得没鞋穿,光脚趴趴走的情景并不罕见。

迟至笔者幼时的记忆,在梅州还穿过印花的木屐上机关幼稚园。那时候“机关”一词似乎很时兴,有机关食堂、机关宿舍、机关大院,等等。粤东客家聚居区的人们,时常是穿草鞋上山砍柴或光脚下地干活的,脚底能结出一层厚厚的茧。在家最常穿的鞋,就是木屐

上古时期的人类,光脚狩猎,在丛林中箭步如飞,冰天雪地则用兽皮裹脚。三千多年前,《周易》出现了“履”字,这是鞋作为中国起居文化的开始,在历史的流变中出珍了草葛、布帛、原木、皮革、塑胶等不同材质。

木屐最初盛行于春秋时期。到了汉代,布帛鞋开始出现。在魏晋,木屐开始成为一种时尚,不仅在家穿,出门旅途也穿,当时谢玄为了旅游还专门发明了一种木屐,后人称为“谢公屐”。

中原汉人南迁,把木屐也带到赣、闽、粤山区。客家人习惯穿木屐招摇过市,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由于南方山地雨水充沛,穿木屐不仅干爽,且通风透气,可以有效防止“香港脚”。

      客家最传统的木屐都是手工的,鞋面通常用车轮内胎剪栽而成船篷形,并用小铁钉固定在桐木做成的鞋面。木屐的款式后来多了花样,有棕屐、布屐、皮屐,也有人作画,用漆在木屐的鞋面画描各式生动图案。

花屐甚至融入客家人的婚嫁习俗。新娘一定要备两双红木屐作为嫁妆,于迎亲时送抵男方家。旧时候客家人有“千石万石(粮),不如床下两双屐”之说,可见婚姻幸福美满,比什么都重要。据闻旧时候做母亲的还会私下叮嘱准备出嫁的女儿,在洞房花烛夜,要把木屐或鞋子压在新郎的木屐或鞋子上。未来的日子,夫婿就会听话了。

制作传统客家木屐的店铺,在香港是彻底消失了。但是笔者在新加坡的马六甲、马来西亚的槟城,以及台湾,还能见到传统手工的木屐作坊。

笔者多年前回乡探亲,一家名叫“南门木屐”的老字号还在。店东张炎生大约届古稀之年的。这间小店坐落在梅城老街凌风西路,是电影上常常能见到的充满岭南特色的骑楼式老铺。一截黑色木墩,在十多平方米的店面显得不成比例的巨大,上面布满了铁钉划痕。这是钉制木屐的平台,是张家三代做这个行当的镇店之宝。

大半个世纪风雨不改,虽然显得沧桑老迈,却见证了客家童叟妇孺穿着木屐穿街过巷的昔日光华。疫情肆虐转眼快三年了,不知老铺子如今是否安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光下  光下词条  木屐  木屐词条  香港  香港词条  消亡  消亡词条  旧时  旧时词条  
资讯

 王德恒:参与宫闱争斗

在杨牡丹寡居的日子里,官府衙门中惟有许敬宗对她格外亲昵,关照无微不至,陪她游玩散心,或闲谈聊天。许敬宗唐书有传,杭州新城人,其父许善心是隋朝礼部侍郎。隋炀帝被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