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林文映:客家书法大师

地球上最年长的书法老师,可能出在香港。笔者最近慕名而来,在大埔县旅港同乡会连思杰副理事长的引荐下,专程拜访在旺角上海街“香港书法爱好者协会”上课的余寄抚先生。那是一幢没有电梯的旧式唐楼,一百岁高龄的他走上四层,气不喘步不停。

余老还在带五个书法班共一百多位学生。 很多学生都七八十岁,走四层楼梯要“唞顺条气”才能跟上老师步伐。

“我出生在1921年7月,与中国共产党同年同月不同日生”,余老师风趣介绍自己。他教授书法四十个春秋,却是在六十岁退休才起步的,至今桃李满门。今年八月,学生们为余老在香港大会堂举办了“百寿乐满怀”书法展。师生作品济济一堂,蔚为壮观。香港书法界另一大家、福建社团大佬施子清主礼捧场。

百岁余老,故乡是梅州大埔县,幼年未上学已学写字,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为主,兼学王羲之、王献之、黄山谷、米芾、文征明的碑帖,尤其喜欢行草、隶书”,可见其功力。

“从小喜爱书法是受父亲、兄长影响”。父亲教私塾,客家人俗称“卜卜斋”,在乡下是知书识礼之人。兄长余寄梅大五岁,一九一六年出生。兄弟俩幼承庭训,习书勤勉,未及弱冠即常为乡闾亲朋、宗族祠堂书写春联。

余寄梅、余寄抚各自努力读完大学,在那个年代算是高学历了。哥上的是中山大学,弟上的是广东文理学院(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余氏兄弟在上世纪中叶移居香港九龙,毕生从事教育,亦毕生习书,名副其实的“兄弟班”。香港书法爱好者协会,正是兄长创立,弟弟锲而不舍执教至今。

崇文重教是客家人的优良传统,但早期的学习条件很艰苦。余老记得小时候在粤东山区“用毛边纸练字”。在香港知道毛边纸的人不多,那是一种用竹纤维制成的淡黄色纸张。史料记载,“明末江西出产竹纸,纸质细腻,薄而松软,呈淡黄色,托墨吸水性能好,既适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制古籍”。因为明代藏书家毛晋嗜书如命,好用竹纸印刷书籍,曾到江西大量订购稍厚实的竹纸,并在纸边上盖一个篆书“毛”字印章。久而久之,“毛边纸”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但乡村贫困,竹浆混以大量草浆,售价低廉了,纸质却下降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近一个世纪的沧桑,余寄抚唯一不变的爱好是写字,博采百家之长,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他获奖无数,作品收藏于香港大屿山宝莲子天坛大佛的展览馆、九龙城侯王古庙诗词坊、中国大陆的孔庙、炎帝陵、南雄珠玑巷。墨宝不仅入选河南开封中国翰园碑林、江西上饶三清山、葛仙山等名山大川的碑刻,作品更遍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儒家文化圈。传略收录在《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

虽是大师,余老对客家乡亲却非常谦和。每逢有朋上门索字,总是认认真真“完成任务”,最后盖上他的生肖图章,一尊令人印象深刻的朱红色“雄鸡一唱天下白”印鉴。

本身也习字的大埔县旅港同乡会的杨曾延副理事长告诉笔者,香港书画界的圈子其实很小,时常能听到中文大学的老师们赞扬余老“对待学生很热心又很耐心”。另一位梅州大埔同乡跟笔者讲过一个故事,话说余寄抚因脚伤去看跌打,医馆隔壁的一位店主闻讯前来“师门相认”,“余老师,我是您学生……的学生”。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许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余老先生总有一个学生或是徒孙在“左近”。

香港多年来一直是全球人均寿命最长之都,原因有很多,百寿书法家余寄抚毫无疑问是透过书法陶冶性情。笔者虽然不懂书艺,但知道书法号称“纸上太极”。一杆毛笔在手,宣纸上顿时风起云涌,滚滚红尘中的烦恼事尽皆抛诸脑后,实在是养生高招。

写到这里,想起宋代才女朱淑真咏叹的“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余老百寿仍鹤髪童颜、神彩矍铄。德艺双馨,高山仰止。人生如斯,夫复何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林文映:客家书法大师  林文  林文词条  客家  客家词条  书法  书法词条  大师  大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