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解”《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①可道②,非常③道;名可名④,非常名⑤。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道:宇宙万物生成变化以至于消亡的自然法则。
②道:用语言来命名的那个“道”。
③常:恒久不变。
④名:用语言来命名。
⑤名:事物本身(本质)。
⑥徼(jiào):缴:终极;归终。
⑦玄:玄妙,玄奥。
译文:道,可以用“道”名之,这个用“道”名之之道,也不是生灭万物永恒的道。给万物中一个事物以名称,用这个名称代表这个事物,这个名称也不是这个事物恒久之本身(本质)或生发演变的规律。(这里姑且)称天地之始为“无”,称万物之母为“有”。(无,孕育演化天地之初始,有,生成实现天地万物。)所以,要从还未发生变化的初始状态——“无”中观察,“有”生于“无”的奥妙,要从
1/4
已经发生变化孕育万物的母体——“有”中观察,“有”终极于本来的“无”。这两者一体同源,只是名称不同罢了。(名称也只是为了分别而已。)此两者都可以称之为玄(玄妙、玄奥)。(“无”中生“有”的过程中,一个环节连着一个环节,一个奥秘连着一个奥秘;“有”终极于“无”的过程也是一个环节连着一个环节,一个奥秘连着一个奥秘。)玄妙又玄妙,万事万物孕育产生与万事万物终极消失都由此出入。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万物之始还未变化时的那种状态,常有,万物孕育生成过程中已经发生变化的状态。欲以,即欲以之。
这一章有四层意思。
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第一层。
这一层意思是说,一个事物的名称和用这个名称命名的事物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不能用“道”之名来理解“道”,也不能用一个事物的名称来理解事物本身及其变化。一个事物的名称,并不能涵盖这个事物的全部,也无法反映事物的本质或事物发生变化以至于消亡的规律,或许仅仅反映了一个事物某一个别属性。道,用“道”来名之,是言传和识别的需要,如《尹文子·大道上》所言:“名称者,别彼此而检虚实者也。一个事物的名称,也仅此而已。
2/4
第二句第三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⑥。”为第二层。
这一层告诉人们怎样理解“道”和观察“道”。道有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是属于“道”本体,本源的天地之始——“无”,一个是属于“道”机理,效用的万物之母——“有”。如何从这两个方面观察“道”?要从天地之初始状态——“无”中观察“道”,“无”中生“有”的奥妙,要从万物之母——“有”中观察“道”,“有”终极于“无”的规律。
第四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为第三层。
这一层说明,“道”两个方面“无”和“有”的关系:“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无”和“有”一体同源,都称之为玄妙。
第五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为第四层。
这一层是说,“无中生有”,环节诸多,奥秘诸多;“有终极为无”环节诸多,奥秘诸多。万事万物孕育产生由“道”之“无”而出,万事万物终极消失由“道”之“有”而入。
这一章老子虽然没有明确定义“道”,也大体上说明了“道”的特征和作用。天地之初始——无,生万物之母——有;有,变化——终极为无。这便是“道”之特征,生灭万物是“道”之作用。“道”的核心是“变”。
3/4
(笔者理解,还请大家斧正。)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