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真正的"道")可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其中的一部分) 非常道(但不能代表完全意义是的"道") 名(真正的"名")可名(可以被明确地命名) 非常名(但这个名不能完全代表被命名的东西)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没有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有一个归属或者便于分辨)。 故常无(所以经常放下固有的所知所见)欲以观其妙(以"无"的境界来发现宇宙的奥妙) 常有(又用所知所见)欲以观其徼(来认识宇宙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方法来自于一个地方,只是一个能用语言表达,一种不能) 同谓之玄(有和无本来是不存在的,他们本身就是一回事,都是一样的神秘)玄之又玄(神秘中又有神秘)。 众妙之门(它是认识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有丑恶的存在)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存在) 故有无相生(因此有和无是共同存在的)难易相成(困难和容易是一起形成的) 长短相形(长和短是相互比较才有的) 高下相倾(有了高处才会有低处) 音声相和(音声共生的) 前后相随(前面和后面是形影不离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所以圣人为人处世都遵循自然法则)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不仅仅只是说,更重身体力行)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占有)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占有)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重视贤能的人)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夺利) 不贵难得之货(不把稀有的东西变得很贵重)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此而去盗窃) 不见可欲(不做那些刺激人民欲望的事情) 使心不乱(使民众的心不浮燥、混乱)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天下) 虚其心(心中没有多余的欲望)实其腹(不为生活而担心) 弱其智(不鼓励发展那些钻营投机的技巧)强其骨(增强体质,培养浩然正气)常使民无知无欲(经常使民众处在没有贵贱、没有太多欲望的生活环境中)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轻易胡作非为) 为无为(让天下都处在自然的状态下) 则无不治(那么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却也没有多余的) 挫其锐(他已经把锋芒磨平) 解其纷(化解了五花八门的各种分歧) 和其光(使太耀眼的光芒变得柔和) 同其尘(让有尘垢、有问题的事物也能够有容身之地)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是从哪来的)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我们所能感知得到的一切事物而存在)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本身并没有仁和不仁的说法) 以万物为刍狗(只是让万物处在自然的状态下,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本身也没有仁和不仁的说法) 以百姓为刍狗(只是让百姓处在自然的状态下,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屈(里面是虚空的却不轻易的动) 动而愈出(必须拉动,风才出来) 多言数穷(人也一样,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不如守中(不如中正平和地看待一切,该说该做的时候再说再做)
第六章
谷神不死(懂得大道就可以长寿) 是谓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复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门(复制生命的不二法门) 是谓天地根(是与天地同寿的根本) 绵绵若存(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 用之不勤(他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太广大,太悠久了)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够这么广大,这么悠久) 以其不自生(是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 故能长生(所以能长生)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把自己的得失放在人民后面,反而获得人民的拥戴) 外其身而身存(把自己的得失不放在心里反而让自己长久的存在) 非以其无私邪(难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 故能成其私(反而成全了圣人的理想吗)
第八章
上善若水(最理想的善就如水一样) 善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 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不愿意在的地方) 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真正的道) 居善地(居住在适合自己的地方) 心善渊(心就像深潭一样深沉而安静,博大而清澈) 与善仁(为人处世心怀仁义之心)言善信(说出来的话自己就一定做到)正善治(治理国家的政策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事善能(做事能够竭尽所能)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惟有像水这样不争,永远处在自然的状态下)故无尤(所以才能一生无忧)
第九章
持而盈之(多持多占而盈余)不如其已(不如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铁器磨得锐利), 不可长保(装在口袋里也不可长期保存) 金玉满堂(金玉堆满堂屋) 莫之能守(也不能守住一辈子,甚至几代人) 富贵而娇(富贵而生骄横) 自贻其咎(那是自找麻烦) 功成身退(只有功成名就时懂得谦让或者隐退) 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身心灵的统一), 能无离乎(能永远不分离吗) 专气致柔(结聚精气以致柔和) 能婴儿乎(能像初生的婴儿吗)涤除玄鉴(洗涤心灵深处的"污垢")能无疵乎(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爱护百姓治理国家) 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天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 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能无知乎(能不固执己见吗)生之畜之(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做了事情而不私自占有)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谓玄德(这就是最广大、最高明、最深远、最奥妙的"德")
第十一章
三下辐共一毂(三十根辐条围在一起可以做成一个轱辘) 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中间有空,车才能行进) 埏埴以为器(燃烧粘土使其成为器皿) 当其无有器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容纳东西) 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居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为利(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 无之以为用(是因为里面空着的部分有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贪图各种漂亮的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恶) 五音令人耳聋(喜闻顺耳的声音令人听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意躁)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 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国家) 为腹不为目(重视内在的充实而放弃表面的愉悦) 故去彼取此(所以凡事都有取舍)第十一章 三下辐共一毂(三十根辐条围在一起可以做成一个轱辘) 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中间有空,车才能行进) 埏埴以为器(燃烧粘土使其成为器皿) 当其无有器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容纳东西) 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居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为利(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 无之以为用(是因为里面空着的部分有用)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无论得到恩宠还是羞辱都一样令人战战兢兢) 贵大患若身(重视大的祸患将像要降临在自己身上一样)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 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是比较低级的) 得之若惊(因为得到了宠辱一样会令人战战兢兢) 失之若惊(失去了宠辱也一样会令人战战兢兢)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做重视大的祸患像要降临在自己身上一样呢)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们之所以有强烈的患得患失的心态) 为吾有身(是因为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心里只有自己) 及吾无身(当我们放下自我) 吾有何患(我们也就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了)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有谁重视天下所有的人民如同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 则可寄于天下(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把天下寄托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谁爱惜天下所有的人民如同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 乃可以托于天下(这样的人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用眼睛看但又看不到的太细微的东西) 名曰夷(就给它一个名字叫做"夷") 听之不闻(用耳朵听但又听不到的声音) 名曰希(就给它一个名字叫做"希") 搏之不得(用手去捕捉但又把捉不到的东西) 名曰微(就给它一个名字叫做"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这三个方面即使我们明擦秋毫也不能够追究到底是什么) 故混而为一(因此,将这三个本质不同的事物相混淆,而形成一个整体) 其上不谬(往上去寻求他的源头,他并不耀眼所以不可以确认它的源头是什么) 其下不昧(往下去追寻他的踪迹,他却黑暗无光完全没有丝毫的线索) 绳绳不可名(但他又相互接连,彼此融合,没有一个名字能够定义他们) 复归于无物(反复回到没有具体事物的状态) 是谓无状之状(这就是所谓的没有特定形状的状态) 无物之象(没有分得很清的事物的世界) 是谓恍惚(这就叫做自然统一的状态) 迎之不见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 随之不见其后(往后查看不知何时结束) 执古之道(往前追溯自然统一之道) 以御今之有(来认识现实生活中能看清的事物) 以知古始(从而知道过去是从哪开始的) 是谓道纪(这就掌握了自然之道的纲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自古以来精通"道"的人) 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高远通达) 深不可识(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夫唯不可识(夫惟恐言不达意) 故强为之容(故努力用各种语言来表达) 豫兮若冬涉川(学道时谨慎得像严冬过河) 犹兮若畏四邻(小心翼翼惧怕四周事物的干扰)俨兮其若客(严肃减肥好象虔诚的客人) 涣兮若冰之将释(无羁时会变的像冰消散一样洒脱) 敦兮其若朴(品质会变的敦厚诚恳朴实无华) 旷兮其若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若谷) 浑兮其若浊(意识经历得了浑浊及混乱的考验) 孰能浊以止(他们是如何将这种混乱的杂念止住呢) 静之徐清(把心静下来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长久保持安静状态) 动之徐生(感悟静极生动带来的生机)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种方法修道的人不会骄傲自满) 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会骄傲自满)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摒弃陈旧的东西而获得新生)
第十六章
至虚极(把自己的状态调整进入放下自我的意境) 守静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万物并作(万物在自然状态中同时运行) 吾以观其复(这样我可以反复观察他们的循环运转)夫物芸芸(天地万物芸芸众生) 各复归其根(各自都要归于它们运行的轨迹) 归根曰静(在自己的轨迹上自然而然地运行就可以说达到了静的状态) 静曰复命(只有在这种"静"的状态下才能真正洞悉宇宙间万物运行的本来面目) 复命曰常(洞悉了宇宙间万物运行的本来面目叫做正常状态) 知常曰明(明白了正常状态才算通晓明白)不知常(如果不知道正常的状态) 妄作凶(妄作非为,按人的主观与自然相处就会带来凶险)知常容(明白了正常状态才能包容一切)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达)公乃全(公正豁达才能圆融周全) 全乃天(圆融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 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消失、灭亡)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亲之誉之(次一点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赞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惧他) 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轻蔑侮辱他) 信不足焉(威信不足的统治者) 有不信焉(老百性自然就不信任他) 犹兮(所以说啊)其贵言(管理人民要谨慎,不乱说话,不随意发号施令) 功成事遂(帮助人民实现心愿)百姓皆谓:"我自然"(让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大道荒废) 有仁义(自然就会有讲仁义的人出现) 智慧出(万物之间都能够和谐相处) 有大伪(自然就有大伪的人存在) 六亲不和(家庭不和睦,亲友之间不守礼) 有孝慈(那么他们中间一定有真正孝顺父母、慈爱后辈的人) 国家昏乱(统治阶级昏庸,胡乱发号施令) 有忠臣(那么国家自然就会有忠臣站出来)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不标榜圣人,不卖弄钻营投机的技巧) 民利百倍(那么人民自然可以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 绝仁弃义(不打着"仁义"的旗号招摇撞骗、蒙蔽人民) 民复孝慈(那么人民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 绝巧弃利(不提高能工巧匠的地位,不宣扬名利刺激人民的欲望) 盗贼无有(那么盗贼自然就会消失)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这三个方面仅仅写在书上,定在法律里面是远远不够的) 故另有所属(所以另外还须有所作为) 见素抱朴(比如保持纯朴的心态) 少私寡欲(减少自私的欲望) 绝学无忧(废除那些违反"道"的知识,不执着于任何知识,那么人民生活就可以过得无忧无虑)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诚诚恳恳的接受与拍马屁相应对)相去几何(他们的差别在哪里呢) 美之与恶(一个是真善美,一个是假恶丑) 相去若何(他们之间的差距又有多少呢) 人之所畏(所以说一个社会因时因地所产生的相对道德标准) 不可不畏(任何人都应该遵守) 荒兮(像荒原大沙漠一样) 其未央哉(面积广大无边,永远没有尽头) 众人熙熙(众人都喜欢熙熙攘攘凑热闹) 如享太牢(比如去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 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临楼台远眺美景) 我独泊兮其未兆(相比较而言,我却喜欢选择淡泊恬静,对世俗无动于衷)如婴儿之未孩(心境保持得像初生婴儿般的纯洁天真) 乘乘兮(随风漂泊啊) 若无所归(仿佛找不到归宿) 众人皆有余(众人都希望自己富贵有积余) 而我独若遗(而我却喜欢扔掉包袱)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这种愚人的心灵啊) 沌沌兮(就像宇宙混沌未开时) 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我独昏昏(惟独我们得却像昏头昏脑) 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我独闷闷(惟独我却像是什么也不明白) 众人皆有以(众人皆有远大的志向) 而我独顽且鄙(惟独我们冥顽不化而且鄙陋寡闻) 澹兮其若海(虚静恬淡无思无欲,无执无著怡然自得就像大海一样) 飂兮若无止(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能量永远没有穷尽) 我独异于人(我偏偏与众不同) 而贵食母(回归到生母的怀抱——道的境界中去)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的生命中只有"道")唯道是从(他的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都在要求自己合于道的原则) 道之为物("道"这个东西) 唯恍唯惚(存在于一个不可思议的心地光明、飘然自在、活活泼泼的境界中)惚兮恍兮(在毫无边际、活活泼泼的一片光明境里) 其中有象(就有这么一个境界) 恍兮惚兮(在这个光明的境界里) 其中有物(似乎确有这么一个东西)窈兮冥兮(非常深远,非常高大)其中有精(他包含了不可测量、不可捉摸的精神之精) 其精甚真(是个绝对真实的东西,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 其中有信(确是实有其事,确有这个信息) 自古及今(从古以来) 其名不去(他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以阅众甫(明白了这个"道",你便能无所障碍地洞悉一切众生)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为什么能够了解众生的根性,及其心理思想呢) 以此(就是通过领悟这个"道"而来的)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能够观察到细微的地方才能够真正认识全部) 枉则直(能够洞悉不符合正道的事物才能做到公正无私) 洼则盈(有低洼的地方才会有充盈) 敝则新(保留原来的朴实才能永远常新) 少则得(少取反能多得) 多则惑(贪多反而迷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所以自古以来有道的圣人必是固守自然之道以自处) 不自见故明(不自持己见反能明白事理)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显)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我表扬反能获得成功) 不自矜故长(不傲慢反能成为首领) 夫唯不争(正因为与世无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反而没人能与他相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古人所言"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怎么会是空话呢)诚全而归之(诚心诚意地明白并做到"曲则全",才能够得到众望所归)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真正的道理是无法用语言说完全的) 飘风不终朝(再大的狂风不会坚持一上午) 骤雨不终日(再大的骤雨不会下一整天) 孰为此者(这是什么道理,谁在主宰其事呢) 天地(这是天地间自然的法则)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也不能永远无尽而长生不老) 而况于人乎(更何况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所以从事于修道的人自然会与修道的人结合在一起) 德者同于德(一个真为道德而努力修养自己的人,自然与修养自己的人在一起) 失者同于失(你要是走倒霉路线,自然碰到的都是倒霉鬼) 同于道者(有志于修道的人) 道亦乐得之(修道的过程也可以很高兴地接纳) 同于德者(有志于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人) 德亦乐得之(提高自己修为的过程也能高兴地接受) 同于失者(同样,当自己走向倒霉路线上时) 失亦乐得之(这个路线也要接受得了) 信不足焉(对这个道理,有半信半疑的) 有不信焉(也有完全不相信的)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用脚尖走路难以长久立足) 跨者不行(跨开大步走路不能永久) 自见者不明(心中只有自己的人不能看清事理)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 自伐者无功(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 自矜者不长(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 其在道也(如果从"道"的方面来说) 曰余食赘行(上面的行为都是多余、累赘不堪的东西) 物或恶之(百害而无一利,任何事物都讨厌他) 故有道者不处(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避免它,不让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道是"心物一元"混合而成的) 先天地生(它本无形象,先于天地的存在) 寂兮廖兮(清虚寂静,广阔无边,没有形象声色可寻,永远看不见、摸不着) 独立而不改(超越于一切万有之外,悄然自立,不因宇宙万物的改变而改变) 周行而不殆(它无所不在,处处都有) 可以为天下母(这个东西是一切宇宙万有的根本) 吾不知其名(很难用世间的语言文字来形容) 字之曰"道"(不得已,姑且叫他做"道") 强为之名曰"大"(它实在无量无边,勉强也可叫做"大") 大曰逝(大得没有边际) 逝曰远(没有不及的地方) 远曰反(反复循环,最远的就是最近的,最后的就是最初的) 故道大(所以说道是太广大太高远了) 天大(天也是太高远太广大) 地大(地也是太高远太广大) 人亦大(人也是太高远太广大)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个最主要,最关键性的)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占了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效法大地) 地法天(大地则效法于天) 天法道(天则效法自然之"道") 道法自然(自然之"道"是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重是轻的根源) 静为躁君(静是躁的主宰)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所以圣人每日修习精进而不敢忘记为世人与众生担当痛苦重担的责任) 虽有荣观(虽然享受着荣华富贵、锦衣玉食) 燕处超然(仍然恬淡清静不改本来的素朴)奈何万乘之主(可惜有一些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 而以身轻天下(只知满足自身欲望而轻天下社稷) 轻则失根(因轻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则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于走路的人不会留下痕迹) 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的人不会留下话柄) 善数不用筹策(善于算术的人不用筹码工具) 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于关门的人无需门闩顶杠也无法打开) 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于捆绑的人不用绳索也无法解脱)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常善救人(善于救助人) 故无弃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 常善救物(圣人善于利用物) 故无弃物(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 是谓袭明(这叫做因循常道之理)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所以善人可以当不善人的老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善人也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贵其师(不尊重善人的教导) 不爱其资(不注重不善人的借鉴作用) 虽智大迷(看起来虽然明智其实很迷糊) 是谓要妙(这实在是高深奥妙的道理)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虽知阳刚的显要) 守其雌(但仍能坚守柔雌的安静心态) 为天下溪(就像是能包容天下的溪谷一般) 为天下溪(能够如同溪谷一般) 常德不离(就能保持好的德行) 复归于婴儿(像婴孩一般纯真自然) 知其白(虽知好的名声能让自己显得尊贵荣耀) 守其黑(但仍能坚守平常无奇的位置) 为天下式(这是天下人的榜样) 为天下式(能够做天下人的榜样) 常德不忒(就能保持好的德行) 复归于无极(虚怀若谷地处于无极的境界) 知其荣(虽知荣耀的珍贵) 守其辱(却能心怀谦卑柔软之心) 为天下谷(就像包容天下的溪谷一般) 为天下谷(做能包容天下的溪谷) 常德乃足(德行富足) 复归于朴(自然朴实) 朴散则为器(朴木经过适当的加工后,就可成为有用的器具) 圣人用之(圣人用谦卑柔软之心、行光明正大之事,去造福社会大众) 则为官长(自然就成为百官之长) 故大制不割(所以阴阳共存、刚柔并济,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想要治理天下却又不遵守自然法则) 吾见其不得已(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 天下神器(天下的万物是神圣的) 不可为也(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本性而为所欲为) 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败) 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会失去天下) 是以圣人无为(因此圣人按自然的法则来治理天下)故无败(所以不会失败)故无失(也不会失去天下)故物或行或随(天下万物有前行有后随) 或嘘或吹(有缓慢的也有急躁的) 或强或羸(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 或载或隳(有安稳的也有危险的) 是以圣人去甚(所以圣人去除一切极端的念想) 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实际的奢望) 去泰(去除一切过度的要求)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依照"道"的法则辅佐君主的人) 不以兵强天下(不用武力强行征服天下) 其事好还(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 师之所处(军队所到过的地方) 荆棘生焉(田地会荒芜,杂草会丛生) 大军之后(大的战役结束之后) 必有凶年(跟着必定会有凶灾之年) 善者果而己(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 不敢以取强(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 果而勿矜(达到目的不自夸自大) 果而勿伐(达到目的不盲目自负) 果而勿骄(达到目的不骄傲自满) 果而不得已(达到目的而能认识到这是不得已而为的) 果而勿强(达到目的不肆意逞强) 物壮则老(事物发展到壮盛则是衰老的开始) 是谓不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不道早已(不遵从这个规律难免会过早衰亡)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战争) 不祥之器(是不祥之物) 物或恶之(人人都厌恶它) 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懂得"道"的人都不会去发动) 君子居则贵左(君子平时都是以左面为贵) 用兵则贵右(发生战争的时候以右边为贵) 兵者(军队)不祥之器(是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非有修养的人所用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万不得已之时使用) 恬淡为上(使用也要淡然处之适可而止,达到目的即可) 胜而不美(即使胜利了也不要沾沾自喜) 而美之者(而沾沾自喜的人) 是乐杀人(往往是乐于杀人的刽子手)夫乐杀人者(一个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在任何地方取得成功的) 吉事尚左(吉祥的事情以左面为尊) 凶事尚右(凶恶的事情以右边为尊) 偏将军居左(偏将军站队或者作战时站在左边)上将军居右(上将军站在右边) 言以丧礼处之(战斗的动员令要站在视死如归的高度) 杀人之众(面对阵亡的众多将士) 以悲哀莅之(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 战胜(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 以丧礼处之(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大道本来是没有具体的名称、种类的) 朴(非常的朴实无华)虽小(虽然很微小) 天下不能臣(天下却没有力量能使他臣服)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坚持应用这个真理)万物将自宾(天下万物必将自然归顺他) 天地相合(天地的阴阳二气相互融合)以降甘露(甘露则不求而降)民莫之令(老百姓不需要强制命令) 而自均焉(却能够自我调节达到和谐状态)始制有名("道"创造了万物,为了辨别而有了名) 名亦既有(但是千万不要被这个名字的表面所迷惑) 夫亦将知止(要透过万物的表象看到他们的本来面目) 知止可以不殆(明白了道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了悟事物的永恒和不灭) 譬道之在天下(道与天下万物的关系) 犹川谷之与江海(好像溪流与江海的关系一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知道别人的方方面面是智慧) 自知者明(能知道自己的方方面面是贤明) 胜人者有力(能战胜别人的人有一定的实力) 自胜者强(但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人) 知足者富(懂得克制自己而常知足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 强行者有志(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才能算是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形体消失而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大"道"是非常宽泛的) 其可左右(他包容万物无所不达)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宇宙万事万物都要依靠他生长,而他从来就没有推辞过) 功成不名有(把万事万物滋养好后自己却不占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护荫万物而不主宰他们) 可名于小(可以说它无微不至)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物归顺他之后而不主宰他们) 可名为大(可以说它的胸怀很宏大)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或者不以做大为目的) 故能成其大(因此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符合自然之道的地方) 天下往(是天下人向往的地方) 往而不害(在那里不会遭到自然的伤害) 安平泰(在那里能够平平安安享受太平生活) 乐与饵(音乐与美食) 过客止(可引诱路人止步) 道之出口(这些优点如果用语言来表达) 淡乎其无味(那就平淡无味了) 视之不足见(因为你看到的不是他的全部) 听之不足闻(听到的也不是他的全部) 用之不可既(但他的作用却没有穷尽)
第三十六章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想要他收缩,一定要先让他不断扩张)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想要削弱他,一定要先让他变得强大)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想要废除它,一定在先让他变得兴盛)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想要去夺取他,一定要先使他变得坚固) 是谓微明(这是精微简明的道理) 柔弱胜刚强(柔弱胜过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鱼儿不能离开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国家的镇国重器绝对不能显示给人看)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顺其自然不妄为,从而无所不能) 侯王若能守之(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 万物将自化(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 化而欲作(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我就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 镇之以无名之朴(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 夫亦将不欲(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 无欲以静(万事万物没有了贪欲之心就可以安静下心来) 天下将自定(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真正的有德是出于自然简单,表面上看没有"德"的痕迹) 是以有德(这样的德才是真正的大德) 下德不失德(普通的人的德是形式的、被动的,只是表面上有"德"的种种表现) 是以无德(其实已经与真正的"德"的相差很多,这样的德则是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德的人顺应自然而不故意作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下德的人在形式上表现"德"并有意做作)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仁的人有所表现但出于无意)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义的人有所表现却出于有心)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上礼的人有所作为却得不到回应) 则攘臂而扔之(于是就伸出胳强掣牵拽,故意强装懂礼) 故失道而后德(所以先丧失了"道"而才有了所谓的"德") 失德而后仁(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仁") 失仁而后义(丧失了"仁"而后才有"义") 失义而后礼(丧失了"义"而后才有"礼") 夫礼者("礼"这个东西) 忠信之薄(是忠信的不足) 而乱之首也(是祸乱的开端) 前识者(所谓有先见之明的人) 道之华(不过是"道"的虚华) 而愚之始也(是愚昧的开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 不居其薄(而不居于浅薄) 处其实(存心朴实) 不居其华(而不居于虚华) 故去彼取此(所以要舍弃虚华的东西而遵循朴实的"道"和"德")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过去能够专心守住大道本源的人和物) 天得一以清(上天能守住则垂象清明) 地得一以宁(大地能守住由安宁不动摇) 神得一以灵(鬼神能守住则万物灵通) 谷得一以盈(河谷能守住则得得到源源不断的水而充盈) 万物得一以生(天下万物能守住则可以生生不息)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候王能守住则可以成为天下万民的榜样) 其致之也(总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上天若不能守住,则天体会崩裂,宇宙也会毁灭) 地无以宁将恐发(大地若不能守住,则各种灾害就会爆发)神无以灵将恐歇(鬼神不能守住则就会神气耗散不足) 谷无以盈将恐竭(河谷没有源源不断的补充必将枯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丧失了在天地间生存的基本条件,将会种灭形亡) 侯王无以正将恐蹶(候王若不能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天下就会不安稳) 故贵以贱为本(所以贵以贱为根本) 高以下为基(高以下为根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其以贱为本邪(这是以此来表明他以贱为本的态度啊) 非乎(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故至誉无誉(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需赞誉) 不欲琭琭如玉(因此不要求琭琭晶莹像美玉) 珞珞如石(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物极必反) 弱者道之用(事物在实际的发展中很柔弱,很微妙) 天下万物生于有(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 有生于无(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即从无到有)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境界上等的人听到"道",不断地将其实践)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境界中等的人听到"道",感觉好像存在好像又不存在)下士闻道,大笑之(境界下等的人听到"道",会感到荒唐而大笑)不笑,不足以为道(这种人如果不笑,就不足以称为"道"了)故建言有之(所以用言语来解释其原因)明道若昧(明白悟到的道好像愚昧一样)进道若退(前进的道好像后退一样)夷道若颣(平坦的道好像有坑洼)上德若谷(上德好像空旷无际的空谷)广德若不足(广大高远的道德好像不足够)建德若偷(积累德行好像偷窃一样)质真若渝(真实的本质好像会更改)大白若辱(很洁白的自尊好像受了侮辱)大方无隅(广大的土地好像没有角)大器晚成(成大气候的人较迟才成就)大音希声(巨大的声音恰似声音希少)大象无形(广大的道没有形状)道隐无名(真正的"道"隐约而没有知晓者)夫唯道,善贷且成(也只有道,才会完美地给予并且使其成就)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本原产生第一者本源,本源又产生阴阳,阴阳相合又产生第三者,阴阳与第三者的结合,于是有了万事万物。注:"第三者"需具体分析,万物有循环而又有所不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皆由阴阳组成,阴阳相互往来交替,于是有了和谐)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软的驾驭天下最坚硬的)无有入无间(无形的东西进入没有间隙的物体)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从这里我便知晓无为有很大的妙用)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用言语的教导,无为的妙用,天下做到的很少)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名声与身体哪个更亲近)身与货孰多(身体与身外之物哪个多)得与亡孰病(得到与丧失哪个痛苦)甚爱必大费(过度的喜爱必然会产生巨大的耗费)多藏必厚亡(过多的储藏早晚必然会有巨大的丧失)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遇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遇到危险,这样做才可以保持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能有大成就的东西看起来好像还有所欠缺,所以使用起来不会出现差错)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很充满看起来好像还在不断补充,所以用起来不会穷尽)大直若屈(最正直的人看起来好像会屈服下势)大巧若拙(最精妙的东西看起来好像笨拙)大辩若讷(最高级的辩论好像口齿迟钝,即不辩)大赢若绌(很大的收获看起来好像赢得很少)静胜躁,寒胜热(冷静战胜浮躁,寒冷战胜炎热)清静为天下正(所必须保持内心清净,才是引领天下的正道)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按"道"的法则运行,战马回到地里去施肥耕作)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天下没有按"道"的法则运行,战马在荒郊野外产仔,即战争不断)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祸患没有大过不知足的,罪过没有大过无休止的欲望的)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所以只是真正懂得"满足"内涵的满足,即不多占,不妄取,才是真正的满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出门,知晓天下大事)不窥牖,见天道(不需要洞悉天下万物,就可以了悟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离道越远,知道的越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所以圣人不用什么事都经历就可以了悟天道)不见而明(不用什么事都要亲眼所见就可以明白是怎么回事)不为而成(不用亲自去做就可以做成事情)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从事于学习是不断地精进,从事于修道是不断地放下)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放下又放下,一直达到"自然之道"的状态)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不以自我主观意识胡乱作为,而以自然之法则来作为,从而无所不为,于是取得了天下才会没有事故)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一但有了事故,就不可以长久拥有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没有为自己的心,以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善者,吾善之(善良的人,我善待)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这才是真正的品德善良)信者,吾信之(诚信的人,我对其有信心)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不诚信的人,我对其也有信心,这才是真正的诚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在天下行走而无所执着,为天下浑浊自己洁净的心灵)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百姓都关注圣人的作为,圣人一切的行为都如孩子一样纯洁自然)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对于人的生死问题)生之徒,十有三(能活下来的人,有十分之三)死之徒,十有三(有意无意中死去的人,有十分之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命存于世却处在死亡地带的人,也有十分之三)夫何故(这是什么原故呢)以其生生之厚(是因为追求的生活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盖闻善摄生者(听说会生存的人大概是)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行走在地上不会遇到犀牛猛虎,遇到战争不遭遇利甲士兵)兕无所投其角(犀牛不会角攻击他)虎无所用其爪(猛虎不会用爪抓他)兵无所容其刃(士兵不会用利器伤害他)夫何故(这是什么原故)以其无死地(是因为这样的人不把自己置入死亡之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道产生万物)德畜之(德养育万物)物形之(在万物的参照下有了形状)势成之(环境形势成就其结果)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贵重德的)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的尊贵,德的重要,没有任何命令却常常处在自然的状态)故道生之,德畜之(所以道产生万物,德养育万物)长之育之(先使其成长并培养)亭之毒之(再考核磨炼)养之覆之(最终结果是培育他直到最后覆灭)生而不有(生长却不占有)为而不恃(有所作为却不依仗功劳)长而不宰(使其成长却不主宰)是谓"玄德"(这就是玄妙得不可思议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万物总得有个来头,这个来头就是天下万物的母体)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心的光明品德,这样做就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是万世不绝的"常道"。)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使我稍微有些明白就会知晓)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在大道的施行中,唯一的问题是敬畏之心)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虽然大道荡然平坦,仍然有许多人弃之而走捷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不走正路者,使朝纲混乱、田地荒凉、仓库空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但他们却穿着华丽的衣服,带着锋利的宝剑,享受丰盛的宴席,自己的财物绰绰有余,这就是强盗的头目)非道也哉(这种行为完全的背离了大道)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于积德的人不会轻易停下来)善抱者不脱(善于抱持"守德"的人不会轻易丢弃所坚持的操守)子孙以祭祀不辍(如果子孙能够坚持祭祀祖先,那么子孙就不会断绝)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行就会真实纯正)修之于家,其德乃余(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行就会丰盈有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把这个道理付诸于乡里,他的德行就会受到尊崇)修之于邦,其德乃丰(把这个道理付诸于邦国,他的德行就会丰盛硕大)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所以,用自身的修为来观察别人;用自家的德行察看观照别人的家庭;用乡里的情况察看观照别的乡里;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呢?就是用了以上的方法)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德行修习深厚的人好比是初生的婴儿)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毒虫不蛰他,野兽不攻击他,大鸟不捕捉他)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身子骨柔弱却紧握拳头,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却阳具立起,这是精力充沛的表现)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整天大声哭却不嗓音嘶哑,这是生命力充沛的表现)知和曰"常"(知晓生命力充沛就是常)知常曰"明"(知晓常就是明白通达了大道)益生曰"祥"(好的生活就是祥和)心使气曰"强"(心里有怨气就会争强好胜)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生命体过度强壮就会衰老,这就不符合养生之道了,不符合养生之道就会过早消亡)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智慧的人不轻易开口说话,喜欢高谈阔论的人往往并没有多少真知灼见)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摒弃一切感知,停止向外寻求转而修炼自己的内心,挫磨掉锐气、锋芒和棱角,消除种种自我限制,突破重重心灵障碍,使心灵纯真质朴,收敛起光泽避免无谓争夺,把万物都当成是自己的同胞兄弟姐妹:这就叫做玄妙的大同,微妙大统一的法门)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所以没法亲近他,也没法疏远他)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没法给他好处,也没法损害他)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没法抬高他,也没法贬低他)故为天下贵(所以他才真正成为天下最可贵的东西)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自然、清静之正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不骚扰伤害人民为原则来治理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我怎么知道是这个道理呢)以此(根据就在于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多利器,国家滋昏(普通人掌握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容易陷于混乱)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人们的各种花招技巧越多,各种希奇古怪的东西就会越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自然清静地去治理国家,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而民自正(我不去骚扰百姓,人民就可以自动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不制造事端,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民自朴(我不占有的过多,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祸兮,福之所倚(灾祸啊,幸福隐藏在他的里面)福兮,祸之所伏(幸福啊,灾祸藏伏在他的里面)孰知其极?其无正也(谁能知道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他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会忽然转变为邪,善也会忽然转变为恶)人之迷,其日固久(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治理百姓和侍奉鬼神,没有比修炼内心更为重要的了)夫唯啬,是谓早服(修炼内心,得早作准备)早服谓之重积德(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莫知其极,可以有国(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懂得治理国家的基本法则,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国家如同煮小鱼)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用符合"道"的方法治理天下,鬼怪都不出来显示神通)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不但鬼怪不出来显示神通,就算显示神通也不伤害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不仅鬼神显示神通不伤害人,圣人也不伤害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两者不相互伤害,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雌柔常以安静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他居于柔下的缘故)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大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依靠大国)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两方面各得其所,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他,需要的时候还要求他庇护)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不善的人怎能舍弃他呢)故立天子,置三公(所以树立天子之位,并设置三公等不同的角色)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自古以来,人们为何会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不正是由于求他庇护希望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希望得到他的宽恕吗)故为天下贵(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遵循自然法则去有所作为,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事无事(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味无味(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小多少(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图难于其易(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为大于其细(做大事要从细微的地方开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因此,有"道"的圣人不好高骛远始终做好每一个细节,所以能做成大事)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着重解决困难,所以最终没有困难了)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谋划)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做事情要在他尚未发生以前就谋划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九层的高台,是由一堆堆泥土筑起来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的远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普通人做事,不能长期坚持按照自然法则做事才会招致失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如果能始终如一,那么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把难以得到的货物搞成稀缺资源)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学习别人所不愿意学习的,反过来帮助人们改正过失和错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古代通达"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故以智治国,国之贼(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知此两者,亦稽式(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常知稽式,是谓"玄德"(了解遵循这个法则做事,就叫做"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玄德又深又远,和具体的事物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集的地方,乃是由于他们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对人民的言辞就应该谦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会受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拥戴他而不感到厌倦)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去和他争)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天下的人都说我讲的"道"太宽泛,没有什么内容)夫唯大,故似不肖(正因为它宽泛,所以看起来像没有什么内容)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如果他像任何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我有三件法宝,坚持而且保全他)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勤奋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上)慈,故能勇(懂得了慈爱,所以才能做到勇敢)俭,故能广(懂得了勤奋节俭,所以才能做到大方)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敢居于天下人之上,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现在丢弃了慈爱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勤奋节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防守)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天要援助谁,就用慈爱来保护他)
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会逞其勇武)善战者,不怒(善于打仗的人,不会轻易被激怒)善胜敌者,不与(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简单地与敌人发生正面冲突)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都很谦虚)是谓不争之德(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是谓用人之力(这是一种懂借用别人长处的能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这样做是真正符合自然法则的行为)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吾不敢为,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我不敢主动进犯敌人,而采取守势;不敢随意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祸莫大于轻敌,敌轻几丧吾宝(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我说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施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也没有谁能实行)言有宗,事有君(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认真去理解和践行的人就更难得了)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道德高尚不会被污染)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知,病也(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胁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故去彼取此(所以要舍弃自见、自贵,而保持自知、自爱)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过于刚强就会被杀,懂得柔弱就可以活)此两者,或利或害(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地的好恶之心,谁知道其中的缘故是什么)天之道(自然的法则是)不争而善胜(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言而善应(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而自来(不召唤而自动到来)繟然而善谋(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自然的法则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还要用死来吓唬他们呢)若使民常畏死,则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假如真的有能让人民畏惧死亡的人存在,那就是奇人了,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常有司杀者杀(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斵(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夫代大匠斵者,希有不伤其手者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占有得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不遵循自然法则,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也不算什么)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多吃多占的人,才能称为比大多数人有智慧的贤士)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就变得僵硬)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草木生长时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凡是强大的,就更应该谦虚礼让,而仍然柔弱的东西,则可以居于上位)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自然的法则,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弦拉高了就把他压低一些,低了就把他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他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他拉紧一些)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自然的法则,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可是人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即发挥优势)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有不足的人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们都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普天之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的从没有战胜过他,因为水从不会改变自己的本性)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弱胜过强,柔胜过刚,普天之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化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用德来化解怨恨,这才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自然法则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治理地小人少的国家)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有各种各样的高贵物品也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人民留恋乡土重视死亡从而不到处迁徙,居无定所)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然有车有船,却没有乘坐的必要)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有坚固锐利的武器,却没有陈放的地方)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使人民恢复到结绳记事的状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民可以享受甜美的食物,美丽的衣服,安定的生活环境,快乐的习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村与村相互可以望见,鸡狗的叫声可以相互听见,各国百姓直到老死,却都不相互来往)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值得信赖的话不的好听,漂亮的话不能信赖)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良的人不狡辩,狡辩的人不善良)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明智的人不卖弄学问,卖弄学问的人不明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圣人不为自己积累名利和财富,而是尽力帮助别人,反而使自己也越富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尽力施舍给别人而自己反而越充足)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的法则,利益众生却不伤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的法则,有所作为却不争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