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人生不可独享美名,以“敬慎”为道,成不争之德。
《中庸》之中有这样一段话: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在其位运行不息,万物各随其性,生生不息。
一个人的境界是“致中和”,找到的属于自己的位置,让自己的言行符合事物之道,这也就是中庸之中的核心概念。
“中”是不偏不倚,一切适度,“和”就是和谐,以让自己保持一个平常心,不违背自然之道,一旦达到这种境界,自然能心平气和去待人接物,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够变得井然有序。
曾国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古诗云 :“美服患人指 ,高明逼神怒”,吾兄弟皆处高明之地 ,此后惟倍增敬惧而已。
古代诗词之中曾说:“穿着漂亮鲜艳的衣服会被大家耻笑,所处的位置太高太显眼就会被指责,就是神仙在这个位置也会被逼到发怒”,咱们兄弟处在这样的位置,从此只能加倍的敬重他人,慎重的待人处事才行。
人处高位必然会招致他人嫉妒,这个并不是任何一个人的错误,这个是人性的原本状态,只要身处人群中,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曾国藩最初年轻的时候,处世也是锋芒太露,处处遭人嫉妒,也受到小人暗害,咸丰皇帝也不信任他,后来他的父亲病逝之后,朝廷给了他三个月的假期,让他假期结束之后,就要回江西带兵作战。
曾国藩想跟皇帝要一些实权,上书咸丰皇帝,说自己回家之后,看见当今的时局严重,日夜惶恐。咸丰皇帝知道曾国藩的意思,他看到江西局势也有好转,觉得曾国藩只不过是一个棋子,就没有授予实权。
咸丰皇帝就说:“江西军务渐有起色,即楚南亦就肃清,汝可暂守礼庐,仍应候旨。”
就是让曾国藩继续在家歇着,让曾国藩欲哭无泪,在这个情况下,因为心事重重,曾国藩犯了失眠的问题,他的一些朋友都来劝曾国藩,也间接提醒曾国藩曾经的处世手段太过于僵硬,未免有失偏颇,锋芒毕露,容易伤人伤己,曾国藩听了陷入深深的沉思。
经过多年宦海沉浮之后,曾国藩一改往日的铁血手段,他知道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不了局势,唯有适应局势,学习局势,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曾国藩明白了人不可过于高傲的道理。
攻下金陵之后,曾家兄弟的声望如日中天,过于极盛,曾国藩也被封为了一等侯爵,但是树大招风,朝廷的猜忌和其他大臣的暗算随之而来,等不及朝廷的防范措施,曾国藩先来了一个自我裁军,先主动削减了几十万湘军的一部分军队。
他知道处事手段不可极端,要学会圆润变通,于是改变了思路,选择明哲保身,他在两江总督任内时就已经拼命筹钱,两年之内凑到了550万白银钱,凑好之后,战争结束,立刻跟朝廷打一声招呼,宣告裁兵,并且不要朝廷一分一文。
曾国藩在年轻的时候就是因为锋芒毕露而吃亏,因为铁血无情而与他人脾气不和,所以百般思虑之后一改往日的作风,在复杂的人生路上学会了方圆之道。
杨绛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人家就利用你嫉妒你。你少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是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做斗争。
人生的现实就是你稍微有才德品貌,别人就会嫉妒你,排挤你,任何人都是这样,即便是那些看似大度之人,也只是表面佯装的大度,一旦刨根问底,自然也会找到嫉妒人的心思。
所以,收敛自己的光耀,不但有与人准备斗争的实力,也更要有收敛自己锋芒,藏起自己武器的睿智,这才是处事之道,更是曾国藩所说“敬慎”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