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处世篇】
1、士之出处,宜度德投趾,可不之节,必审于所蹈。
士人出仕或处世,应该先用德的标准来衡量然后再决定自己的行动,当遇到可行与不可行的抉择时刻,一定要审慎地做出选择。
2、志士不探乱以侥幸,智者不诡道以自危。
志士不混迹乱世中意图投机,智者不用欺诈手段使自己陷身危险。
3、知足不辱。
人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屈辱。知足不辱与贪得无厌恰成鲜明对比。
4、巧诈不如拙诚。
善于巧诈,还不如拙笨诚实。
对人以善意相待,没有不愉快的;以不善意相待,没有不造成矛盾的。
6、凡人行事,年少立身,不可不慎,勿轻论人,勿轻说事。
人从年轻时候起,立身行事,不可不谨慎,不要轻易议论别人,也不要轻易评论事情。
7、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割断。
有南威(春秋时晋国美女)那样的容貌,才可以议论美女;有龙渊剑(战国时韩国宝剑)那样的锋利,才可以议论宝剑。人不可好为人师,有其才而后可论其事。才陋而不知谦下,喜欢轻易诋毁他人,只能招人反感愤恨。
8、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
根据形势可以得到的东西我努力争取,就可以获得重大成功;根据形势不可以得到的东西我去努力争夺,就会遭到重大失败。
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贤达之流,固必兼而有焉。
能知人的人称智,能自知的人称明。能在贤达之列的人,一定兼具这两种能力。
10、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要记别人的善行、善举,忘记别人的过失、过错。
11、非才而据,咎悔必至。
不具备某项才能而担任某个职务,失误和过错会接踵而至。
12、素丝无常,唯所染之。
尚未染色的绢没有颜色,给它染什么颜色它就是什么颜色。
13、功高而居之以让,势尊而居之以卑。
立了大功知道礼让,地位高贵能够谦卑。居功自傲,必招致失败。
14、开诚心,布公道。
对人以诚心相待,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15、信言不艳。
诚实的话不玩弄辞藻。信言不艳,贵在诚实。花言巧语,实藏诈伪。
【读书篇】
1、升堂入室,究其阃奥。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是探究学问的奥秘所在。凡读书,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如此,而决不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2、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书读多遍,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3、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冬季是一年的多余时间,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阴雨天是四季都有的多余时间。读书学习,要善于自己找时间、挤时间。
4、学猥则倦,倦则意怠。
读书多而杂乱就会失去兴趣,失去兴趣读书的意志就会懈怠。书海无涯,学必专精,专精才能有所得,有所得而后愈增学习的兴趣。
5、盲者欲视黑白,聋者欲听清音,苦而无功。
瞎子而想看见颜色,聋子而想听到声音,再苦也终不可得。任何一门学问都有其学习的方法和门径。
6、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
关于读书,就怕人不喜欢,喜欢就绝没有坏处。所以对于读书,兴趣是第一位的,培养自己的兴趣是最关键的。
【奋斗篇】
1、居世间,当自为之,而但观他人乎?
人活在世上,应当靠自己努力,怎能只看他人呢!
2、有其志,必成其事。
有那种志向,就一定能成就那种事业。有志者,事竟成。
3、良田百倾,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我已有百亩良田,心不在一亩;我只有远大志向,心不在归家。心怀远大志向,不在归家,年轻人应当有这样的干云豪气和思想境界。
4、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志在远行千里的人,不中途而停足不前;有天下大志的人,不计较细小的事情以免损害大计。
5、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
少壮的时候真应当努力,年华一过,还怎么可以留得住!人年轻时就要奋发上进,否则年华老去,一事无成,只能悔之晚矣。
6、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
只有干非常之事,才能取得非常的成功。